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zdxbdf/ 跳绳有助于长高 多练习还能在体测中拿到高分 于是 这项简单的运动 近年来在无数家庭中风靡起来 但小康妹儿要提醒大家 跳绳不当,严重可致骨折! 女孩每日跳绳个只为长高 结果膝盖跳伤了! 9月8日,一条关于#杭州一妈妈每天逼女儿跳绳个#的话题冲上热搜,获得了4.3亿的阅读量,引发网友热议。 据钱江晚报报道,13岁的姑娘媛媛身高1米58,体重将近斤。妈妈焦虑她的身材,希望其更高更瘦一些,于是让媛媛每天跳绳。 尤其是进入暑假后,带着满心期待的妈妈更是给媛媛的跳绳任务加码,从原先的一天个增加到早、中、晚各跳个。小姑娘倒是能理解妈妈的苦心,一天天咬牙坚持,直至不久前,跳着跳着忽然感到左膝疼痛,不动时则能很快得到缓解,偶尔在走路时也能感到隐痛。 最终,在医生查体和X光检查后确诊为胫骨结节骨骺炎。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跳绳 据「医院运动医学科的刘曦慧医生」介绍,医院,像媛媛这样因跳绳受伤的还真不少,不仅有小朋友,还有很多成年人。 那么,跳绳为什么总让人受伤呢? 刘曦慧医生告诉小康妹儿,跳绳其实是一项很好的运动,不仅能帮助小朋友长个子,还能帮助大家增强心肺功能,提升协调能力。 但是,如果跳绳前没有充足的热身,跳的数量过多,让下肢长期处于疲劳状态,或者是错误的跳绳的动作,场地、鞋子等选择不合适,则可能让人受伤。 //儿童: 由于小朋友的骨性结构相对以软骨为主,腱组织附着处抗拉力比较弱。因此,错误或过量的跳绳容易导致他们下肢腱附着处的骨骺部位受伤或者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应。 //成年人: 不正确的跳绳姿势易导致膝盖过度的屈伸活动,这种过度活动会引发髌骨关节病、鹅足腱炎(一种位于膝盖内侧和下方的疼痛)、髌腱末端病等膝关节损伤。过量的跳绳会使小腿的肌肉持续发力收缩,也可能造成肌肉拉伤。 需要注意的是,跳绳也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刘曦慧医生提醒以下人群尽量不要选择跳绳运动: 肥胖人群: 肥胖人群的体重负荷较大,因此跳绳对关节的缓冲压力比正常人群更大,关节一旦负荷超量,就可能引发关节软骨损伤,诱发疼痛。 下肢力线异常的人群: 下肢力线异常(腿不直)会直接导致跳绳的时候膝关节受力不均衡,造成受伤。 严重骨质疏松患者: 跳绳时的冲击力,可能导致腰椎的压缩性骨折。 腰间盘突出患者: 跳绳所产生的纵向跳跃力量需要椎体间的椎间盘进行缓冲,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的患者,椎间盘已经向外突出或脱出,跳绳的纵向缓冲挤压可导致症状加重。 除此外,扁平足、下肢一膝盖为主的带伤人群都不推荐跳绳运动。 为避免受伤 跳绳前做好这几件事 在众多有氧运动中,跳绳由于经济又有效,受到了非常多的人欢迎。其能够辅助长高的特性,也让很多家长和小朋友追捧。再加上目前跳绳已经被列为中考体育项目,所以很多小朋友的家庭作业中也少不了跳绳。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正确跳绳才能避免受伤呢?刘曦慧医生给大家出招: //选择适合自己的绳子: 塑料绳:性价比高质量较轻,适合初学者选用; 竹节绳:手柄较长,绳体遍布竹节,不会搅缠在一起,重量适中,适合普通及花式跳绳使用; 橡胶绳:耐磨,但是较重,摇绳较费力,容易打脚绊倒,适合有训练经验人群; 钢丝绳:适用于竞速训练使用。 初学者通常宜用硬绳,熟练后可改为软绳。 //穿着合适的鞋子: 和跑步一样,跳绳主要也是涉及到地面的冲击力,因此建议穿着有缓冲功能的运动鞋。 //选择有弹性的场地: 比如塑胶运动场、铺木地板的室内体育馆或具有弹性的场地进行,避免在灰尘多或有沙砾的场地及凹凸不平的水泥地上跳绳。 //做好热身: 跳绳前做一些动态拉伸、原地小踏步、踮脚走路、前后左右小跳等来让身体激活。 跳绳结束后建议做些整理活动,调整呼吸,再适当地做一些手臂、腹肌、下肢的静态肌肉拉伸放松。 //调整正确的姿势: 屈膝角度不宜太大,跳起来的高度不宜太高,以脚尖自然下垂离开地面为宜。 跳绳的时候建议将背打直,让身体保持成一条直线,避免弯腰驼背。 最后,跳绳一定要循序渐进,千万不要过量,当关节出现疼痛或者身体其他部位出现不适时,立即停止运动,如果通过休息也不能缓解不适,医院求助。 运动也有讲究 切记突然和过度! 运动虽好,但一定不能瞎搞。刘曦慧医生表示,其实不管是跳绳还是其他的运动,最关键的就是不要突然剧烈运动,不要过量运动! 刘曦慧医生告诉小康妹儿,她曾收治过一名患者,是一名语文老师,久不运动,突然在暑假开始跑步,没几天就出现了内侧的鹅足肌腱炎。 在经过对应的治疗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她又继续开始跑步,并且加大了运动量,就这样连着跑了半个暑假后,结果腿瘸了,完全没办法走路了! 在通过核磁共振检查后发现,这名患者的胫骨上端出现疲劳性骨折,内侧有明显的骨水肿。最后,为避免进一步的损伤,在刘曦慧医生的建议下,这名患者拄拐行走了1个月。 刘曦慧医生表示,这样的患者,在她的门诊上有很多,所以她提醒大家,任何一种运动都要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剧烈运动和过量运动。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运动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择: //运动强度: 推荐以中等强度为宜,也就是心跳加快可以说话但难以唱歌。 其中老年人和刚开始运动的人群建议将强度控制在中低强度,也就是微微感到吃力,能够说话也能勉强唱歌。 //运动量: 按照正常运动处方来讲,一周推荐的运动时长在-分钟左右,平均下来也就是一周5天,每天30-60分钟。每次运动前建议进行10-15分钟的热身活动。 如果运动后第二天没有恢复,反而更疲惫或者身体出现不适,那就提示头一天的运动已经过量了,需要暂停休息恢复。 //运动方式: 所有人都适合并且最不容易受伤的运动就是步行。另外,根据不同的人群,我们还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肥胖人群或者下肢有伤人群: 水中的运动是最为适宜的运动方式,避免跑步、跳绳等冲击力大的运动; 小朋友: 建议不要只学一项运动,建议全面发展。至于长高,则可以通过纵向冲击类的跳跃项目,比如篮球、足球、排球、跳远、跳高这些项目来促进,避免一些负重运动项目。 老人 可以多尝试太极拳、八段锦、跳广场舞以及一些呼吸吐纳的训练,同时可以适当加一些轻量的抗阻训练,比如弹力带、小哑铃、拉弹簧等。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坚持,只要身体没有不适,就建议动起来。 最后,刘曦慧医生提醒大家,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在于科学,切忌急于求成,循序渐进才是硬道理。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okkma.com/mbyfl/1581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