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F技术对膝关节损伤术后功能障碍的作用

PNF技术对膝关节损伤术后功能障碍的作用

韩璐,黄芃(天津医院康复中心,天津)

摘要:膝关节损伤并手术后功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比组和视察组各40例。两组均行常规康复医治,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气力训练、平衡训练等。视察组另外结合PNF医治。医治前后对患者本体感觉、关节活动度、肌肉气力、疼痛进行测试和评估,并分析其功能改良效果。结果在医治8w后,两组患者与医治前比较,膝部本体感觉偏差评分与疼痛评分明显下降,关节活动度及肌肉气力均明显增加,且视察组优于对比组(P<0.01)。PNF技术能够更好的提升膝关节损伤和手术医治后患者的膝关节总和功能。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增进法(PNF)技术是由神经、肌肉和本体感觉(触觉、视觉、听觉及运动感觉等)共同参与的以增进神经肌肉反应为主的医治手段。PNF技术由美国内科医生和神经生理学家HermanKabat在20世纪40年代创建,他不仅是一项技术,也是一种全新的哲学思想,PNF的基础就是:所有人(也包括残疾人),都具有无需选择的生存潜力[1]。PNF技术经过多年来不断发展和完善,已成为多种神经肌肉系统疾病的有效康复医治手段,疗法触及神经科康复、骨科康复、小儿脑瘫康复医治等多个领域。在骨科临床医治中,膝关节损伤手术后常遗留有功能障碍。本康复中心视察PNF技术医治膝关节损伤手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疗效并对其进行分析。报告以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康复中心~年收治的单侧膝关节损伤外科手术后功能障碍患者80例,其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18~58(32.6±3.5)岁;病程35~90(46.4±7.6)d;胫骨平台骨折19例,髌骨骨折17例,股骨远端骨折17例,半月板损伤7例,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共9例,骨折合并半月板或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共11例;左下肢35例,右下肢45例;所有患者经过骨科手术钢板或钢丝+克氏钉内固定或软组织重建或缝合术后,影象学检查提示骨折患者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新生骨小梁逐步增加,骨折线逐步模糊;排除周围神经损伤及其他影响膝关节功能的疾病。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视察组和对比组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两组患者根据影象学检查及康复评估结果,按其实际情况选择康复医治项目和方法,包括:矫形器的运用、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气力训练、平衡功能训练、物理因子医治等;视察组结合PNF医治。

1.2.1关节活动度训练根据患者关节紧张及疼痛程度给予髌股关节内外向、外内向、尾向滑动Ⅰ~Ⅳ级及胫股关节前后向、后前向、尾向(分离)Ⅰ~Ⅳ级,2~3min/方向,2次/d;在不引发患者疼痛和不影响骨折及软组织愈合的情况下行膝关节被动生理运动以增加软组织的舒展性,1min/次,每次医治3次,2次/d医治;以后在不引发患者疼痛和不影响骨折及软组织愈合的情况下行小剂量(5~10kg,每次延续20~30min)被动延续牵拉以保持软组织舒展性,2次/d。

1.2.2肌肉气力训练根据徒手肌力评估(MMT)结果,患者肌力≤3级时鼓励患者做主动或主动/辅助运动,如侧卧位屈膝/伸膝、端坐位主动或健侧辅助伸膝、俯卧位主动或健侧辅助屈膝等;患者肌力>3级时采取渐进抗阻方式系统练习,如股四头肌训练椅抗阻屈/伸、仰卧位踩球训练等;对骨折断端

或软组织损伤稳定的患者应尽早下地逐渐负重训练,通常负重5kg起,依照影象学检查,每周增加5~10kg。所有肌肉气力训练30~45min/次,2/d。

1.2.3平衡功能训练对负重>50%体重的患者进行双下肢站立位平衡训练;对完全负重患者行单下肢平衡功能训练:一般1min/次,2次/d。

1.2.4矫形器的运用根据患者功能需要配置膝关节功能性矫形器,并根据患者所处的不同阶段将膝关节控制在不同的关节活动度内。根据患者不同需要,分别使用动态、静态或免负荷矫形器。

1.2.5物理因子医治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选用温热疗法或腊浴法、冰疗法、低频电疗法、中频干扰电疗法、超声波疗法等。

1.2.6PNF医治视察组患者根据其个体情况分别运用PNF放松或紧张技术,保持鄄放松、收缩鄄放松;调和主动肌、拮抗肌、协同肌的收缩、放松,以保持膝关节稳定,逐步建立关节适应性本体感觉,20~30min/次,2次/d。

1.3功能评定两组患者于医治前和医治后8w各进行一次相干功能性评定。

1.3.1本体感觉测试患者取仰卧位,闭眼,将其膝关节置于CPM机上,固定小腿远端及髌骨上缘上10cm处。将膝关节活动度分为伸直(0°~30°)、中间(30°~90°)、屈曲(90°~患者最大屈曲角度)3部份,在每部份中选取最少3个测试角度,测出与重现角度数字间的差值的绝对值后取平均值。方法:先将膝关节被动置于某一测试角度停留5s,再从0°开始以2°/s的速度作匀速被动屈曲运动,当患者感觉到达测试角度时记录当前角度,计算当前角度与测试角度的差值的绝对值,重复3次后取平均值。

1.3.2关节活动度测试用量角器丈量患者俯卧位时膝关节屈曲主动关节活动度3次取平均值。1.3.3疼痛度测试采取VAS评分法,“没法忍耐的疼痛”为10分,“无痛”为0分,在关节活动末端由患者评价疼痛对应的分数。

1.3.4肌肉气力测试采取MMT徒手肌力测试。正常肌肉气力为5级。

2结果

医治8w后,两组患者与医治前相比,本体感觉偏差均有明显下降;关节周围疼痛明显减轻;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肌肉气力达4级以上者明显增多。两组患者间各项功能指标比较,视察组均明显优于对比组。见附表。

3讨论

有报导指出,创伤后膝关节僵硬发生率为12%[2]。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对保持膝关节的稳定性,关节囊鄄韧带结构的生物力学限制作用是关键因素。但是有研究证明,源于关节和肌肉韧带的神经反馈作用机制为保持关节功能稳定性提供了重要的作用。有人在一项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研究中显示:当使用KT鄄测定时,患者本体感觉恢复与其关节稳定性的满意度有更好的相互关联性。因此韧带损伤后加强本体感觉和神经肌肉控制的训练对功能恢复作用愈来愈遭到重视[3]。

关节的本体感觉能力主要包括:关节运动时动态感知能力、关节位置静态感知能力、肌肉收缩反射和肌肉张力的调理能力。特别是前二者反应本体感觉的传入活动能力,主要通过韧带、关节囊、肌腱、肌肉及皮肤内的力学感受器提供关节位置和运动的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终究构成关节的本体感觉。后者间接反应了本体感觉传入后的反射回应。膝关节周围损伤手术后的康复医治不但要恢复受损关节的关节活动度,更要使肌肉气力得以恢复,下肢良好的肌肉气力能够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避免膝关节损伤手术后继发性的损伤并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产生[4]。目前,膝关节损伤手术后的康复目的大多是恢复患者运动能力,但针对膝关节本体感觉恢复的康复方法较少。恢复膝关节的神经鄄肌肉控制能力,重建膝关节动态稳定和功能是膝关节损伤手术后患者回归社会的关键。因此,康复医治的程序与计划应根据患者损伤的不同组织结构及程度等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方案,并在骨折及软组织愈合进程良好的情况下尽早实行,按部就班并锲而不舍。当前膝关节损伤手术后,康复科应用较多的医治有:初期CPM机医治、关节松动技术、肌肉气力训练、平衡训练及物理因子医治等,本文中视察组患者在此方法以外联合PNF技术,将其结果与对比组比较,有效增加本体感觉传入,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肌肉气力、关节活动度等均明显增加,疼痛明显下降,终究改良膝关节各项功能,使膝关节损伤手术后功能障碍下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纪树荣.运动疗法技术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2]ClagueJE,CraddockE,AndrewG,edictoraofout









































白癜风的症状是什么
治疗头部白癜风的有效偏方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okkma.com/mbyyy/12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