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需多少费用 http://m.39.net/pf/a_7751079.html 本期导读 再迎寒潮,这3个重点部位千万要护好!过两天就是雨水节气了,雨水前后,天气乍暖还寒,降雨增加,早晚温差大,寒湿进一步加重。 此时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阴冷当中夹带着寒湿的天气对人们的健康危害很大。 图源:摄图网 那这种过渡时节,我们养生该如何调整,防止疾病的趁虚而入? 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 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此时节气候多变,主要有两大特征: 春木生风,忽冷忽热 虽说雨水之后,气温回升较快,但是冷空气在减弱的趋势中并不甘示弱,不肯收去余寒。毕竟是「三九天」末梢,气温忽高忽低,倒春寒多发。 因此,人们要注意预防感冒等早春流行疾病的发生,同时也要注意个人的保健。 「风、寒、湿」盛,多病频发 雨水节气中,地湿之气渐升,室内逐渐开始出现回潮现象,再加之乍暖还寒的不稳定天气,可谓「风、寒、湿」三邪夹杂而至。 这种风寒湿夹杂的邪气,特别容易侵入关节,腰膝关节病、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还有各种软组织风湿病容易出现症状反复或加重。 另外,寒湿困脾,还容易出现腹胀腹泻、胃口不好、精神困倦等症。 合理「春捂」,掌握好这2个原则 面对上述气温升降不定的忽寒忽热,最直接就是增减衣物,来平衡人体的温度。 我们经常会说一句话「春捂秋冻」,那是不是要多穿衣服,而且越多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春捂」的意思是春季要适当合理的增减衣服,并不是一味的多穿。 「捂」对时机 对于「春捂」的时机,很多人希望有个温度的标准,这样好理解好执行,一般会推荐15摄氏度是一个临界值。 但是中医的核心理念是辨证论治、个性化,这样一刀切还是不合适中医,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耐受冷热的程度也不同,所以关键还是看自我感觉,如果「捂」着时不觉得燥热冒汗,即便气温稍高于15摄氏度也不必急的脱衣。 图源:摄图网 如果感觉「捂」了身体会出汗,即便气温稍低于15摄氏度也可以早点换装,否则,「捂」出了汗,万一再被冷风一吹,反而容易着凉。 「捂」对地方 那春捂应该「捂」什么地方才是关键呢?重点照顾好「首、足、腰」三个部位。 「捂」头,暖好「诸阳之会」 人的头部是大脑神经中枢的所在地,每天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但是人体头部皮肤薄、血管粗、毛发及汗腺多,热量散发量特别大。经研究发现,静止状态不戴帽子的人,在气温15℃时,头部散失的热量占人体总热量的30%。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人体十二经脉中,手三阳的经脉是从手走向头部,足三阳的经脉是从头走向足部。所以说头部是春捂的重点区域。 头部有人体重要的穴位即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穴居颠顶是百穴之会集处,春捂之余,我们还可以在梳头时顺便按压一下该穴位,达到疏通人体头部的经络之目的,使人气血比较畅通,这样就达到了增强头部御寒的功能。 「捂」腿,对抗风邪侵袭 有句彦语叫「寒从脚起」。脚,素有人体的第二心脏之称。脚位于人体的最底下,距心脏的位置最远,血液循环最为不畅,容易遭到风寒侵袭。 特别是女性,如果过早换裙装,容易受寒后导致关节炎和多种妇科病。所以腿部也是春捂的重点区域。 除了注意防寒保暖外,敲风市穴也具有将虚邪贼风拒之门外的功效。风市穴为足少阳胆经的腧穴,位于下肢的大腿外侧部,是对抗风邪的要穴。 「市」就是「杂聚」的意思,「风市」就是各种风邪的聚集之地。这个穴位很容易找,直立垂手时,中指的指尖处即是风市穴的位置。敲风市穴很简单,坐着、站着都可以敲。 「捂」腰,促进肾阳升发 著名民国医家黄元御,把人体的气机升降画成了一幅图,其中,心主火,在上,心火要往下走,以温煦肾水,使肾水不寒;肾主水,在下,肾水要往上走,以滋润心火,使心火不至于太过亢盛。这样的状态叫水升火降,水火既济。所以心肾相交启升降,不完全是心肾两者的关系,它是全身气机升降的源动力,这个源动力尤其是肾阳。 那这种源动力的肾阳在哪里呢?早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就已载:「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唐代王冰注云:「两肾在于腰内,故腰为肾之外腑」。 所以腰部的温暖是促进肾阳升发源动力的关键,也是冬藏到春升转变的关键,当然需要春捂保暖了。 捂好了是预防,如果想要进一步保健可以按摩腰眼穴——有人体重要的「充电」口之称,它位于腰部第四腰椎棘突左右3—4寸的凹陷处。 中医认为,腰眼穴位于「带脉」(环绕腰部的经脉)之中,为肾脏所在部位。肾喜温恶寒,常按摩腰眼处,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用掌搓腰眼和尾闾,可以疏通带脉和强壮腰脊。 食粥+艾灸 驱散脾胃的寒湿邪气 雨水时节,寒湿加重,还容易困阻脾胃,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春时宜食粥」,粥以米为主,以水为辅,水米交融,不仅香甜可口,便于消化吸收,而且能补养脾胃、去浊生清。 在雨水节气,可选择具有健脾祛湿的食材和药材,如山药、薏米、芡实、白扁豆、莲子、赤小豆等,熬煮成粥来养生。 这里推荐一道山药陈皮粥: 图源:摄图网 山药50克、广陈皮5克、红枣20克、小米50克。 其中陈皮,味辛、味苦,性温。归脾、肺经。山药,味甘、性平。归肺、脾、肾经。 除了食疗,祛湿寒方法那就首选艾灸了,适合这个时节的温通健脾艾灸穴位是:中脘穴、足三里穴、丰隆穴。每2-3天1次,每穴15分钟左右,可以起到温通脾阳、祛湿寒的养生保健的作用。 艾灸前调节好室内温度,避免受寒感冒。但是,也要注意及时通风换气,避免吸入过多艾烟引起身体不适。孕妇不宜灸。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okkma.com/mbyyy/1512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