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活化石”绝活令观众赞叹 地方剧种如何走出窘境 昨晚的颁奖仪式上,被列入国家级稀有剧种的西秦戏、白字戏、花朝白癜风治疗戏各有斩获,《刘锡训子》、《白罗衣》、《风流才子》分别夺得剧目奖三等奖。海丰的西秦戏剧团、白字戏剧团是在阔别羊城10几年后再度登上艺术节的舞中医治疗白癜风台。 稀有剧种须政府扶持 白字戏、西秦戏、正字戏是海陆丰地区特有的剧种,由于保存了较多元明时期的古典剧目,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西秦戏《刘锡训子》演出时,其中有一幕是演员不靠双手而用臀部控制椅子,做出各种高难度的“耍交椅花”,这是公认的西秦戏老生工夫戏。演员一边耍“交椅花”的特技,一面唱曲训子,声情并茂。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观众阵阵喝彩。 但在上世纪90年代末,西秦、白字戏剧团曾面临生存危机,很多老艺人相继退休或去世,年轻演员纷纭离团出走另谋生计。由于抢救整理不足,许多戏曲的绝活都随之消失了。近些年当地政府一方面召集离团演员归队,一方面加强剧团建设,西秦、白字戏剧团才得以步出窘境。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戏剧评论家、演出制作人王炜认为,地方戏曲尤其是稀有剧种的生存空间确切在日渐萎缩。在这类状态下,戏曲要完全市场化不可能,而由政府主导、支持,用市场化的思惟办团、做项目是比较理智和现实的。 地方戏曲应扎根乡村 尽管如此,地方戏曲在农村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民间自发构成的演出市场也相当活跃。据广东潮剧院负责人介绍,潮剧团每次下乡演出,常有数千名大众从周围村落涌来,把舞台围得水泄不通。而雷剧大大小小的民间剧团和少许的专业剧团,每一年春班演出达上万场,演出费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不等。 王炜对说,地方剧种好比一个围城,从“城外”来看,随着文娱产业的发展和审美的多元化,地方剧种面临窘境是没法避免的;而从“城内”来看,地方剧种的生存窘境其实不意味着剧种的灭亡。春班的演出,海外华人市场的活跃等,使得地方剧种仍能在民间顽强地存活。因此,没有必要强求戏曲在都市的繁华,农村也是市场。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各有市场,只要各自都能找到本身发展的空间,这就足够了。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okkma.com/mbyhl/113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