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群体想要释放善意,却被赤裸裸的生存现状打败。

复杂的关系成就了现实的黑暗森林,他们想要发出声音,却一次又一次被警告:

“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1广州谭秦东:要不要科普?

4月15日,医生谭秦东清晨发布一则微博:

“马上一周年了,自由真好,走上一条北漂之路,人间本多苦难,放下过往,才能寻找到人生的价值,为公益与科普发声。”

两年前,因一篇针对“鸿茅药酒”的科普辟谣文章,谭医生深陷牢狱之祸,受尽折辱。

多天的牢狱之灾,恍若一梦。

没想到,只是说了自己想说的话,未见福报,反遭恶果。

一年前,谭医生取保候审,随后微博发文道歉,诉讼撤销,一切似乎归于宁静,并无不同。

有人问:谭叔,你又是高血压,又是糖尿病,又是通风,抑郁症,慢性膝关节滑膜炎(畜生弄的),折腾个啥?

我只想说:前半生混混沌沌,一事无成;后半生蒙网友搭救,尽薄力回报社会,做点公益。

谭医生,只身北上,把科普与公益,当做自己一生的事业。

不是每个敢发声的人,都能被网友搭救;

不是每个受过罪的人,还想继续做医生。

据调查,年,我国医学生转行率高达83%。

珍惜身边还肯对你说真话的医生朋友吧,因为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

2聊城陈宗祥:要不要荐药?

《我不是药神》堪称中国去年最牛逼的电影,理由有二:

第一,它把“吃假药活”和“不吃假药死”这两难的境地赤裸地摊在公众面前,甚至引发了道德与法律,善法与恶法之争,这对国民公正地看待仿制药事件,乃至推动整体环境变革,都有良性作用。

第二,在价值层面,让人对自己的价值判断立场,有了更客观的审视和重塑。这一点,详见我的观后感《该是谁的锅》及《谁是谁的神》。

戏剧之冲突,远不及现实荒诞。

去年4月,癌症病人家属王某清,多次求医无门,找到了陈宗祥主治医师。

陈宗祥给患者父亲悉心治疗后,告知她有一种来自印度的仿制药---卡博替尼---可能会对病情有效。

7个月后,在吃了仿制药的父亲去世后,一档叫做《聊城:主任医师竟然开假药》的节目横空出世掀起舆论怒潮。

面对“推荐患者使用假药可能会救命但是会遭遇诉讼”或是“不推荐药随它去自生自灭”的抉择,陈医生毫不犹豫选择了前者,却也承担了代价。

为医生发声的自媒体们,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阿宝被封号一年,理记被迫停止追查,张箬涵相关文章都被投诉,许多医学大V难以自保,唯唯诺诺。

所幸,公安官媒发声,央视破局,发出了客观中立的声音。

有的时候,我们会用这样一句话安慰自己:“正义虽然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但哪怕是迟到的正义,也伤透了许多医生的心。

事件后,许多医学号都语重心长地劝诫医生们: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这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一段专访中,陈宗祥医生的妻子说:

“老陈当医生几十年第一次遇到这种事,他说这就是笔良心账,他知道家属闹到底再加媒体介入是什么结果,他认。只是,他说他不想当大夫了。”

3上海赵晓菁:要不要加号?

4月24日,一篇“医院医生被拷走”文章爆出,舆论一片哗然,不仅点燃了医疗圈的怒火,更是烧遍了整个网络,胡歌、王思聪、六六等人也纷纷为医生发声。

根据新华社的报道,涉事医警双方已经达成谅解,均表示自身“都有提升的空间”。

事件似乎告一段落,却又因一张微博截图再度烧热。

根据微博大V成都下水道辟谣,该图疑似P图,或是旧图“蹭热度”挪用。

但该图反应的现状,之所以被广泛传播,有其必然的社会基础。

有网友甚至阴阳怪气地说:善良同样也要符合社会秩序,即守序;善良如不守序,同样是对社会的破坏!

他认为,之所以有如此事件,是因赵医生给患者善意加号导致的。

加号,是在正常号之外,医生利用休息时间,加班给病人看的号。

这不是规定之内的标准动作,而是饱含善良的道义之举。

医院的人都清楚,即医院,专家号的预约也都难上加难,有的人网上预约不到,医院排队。

当这样出于好心的结果,无数次被恶性事件所践踏,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真的像图片描述那样:医生照章办事,患者无处可去。

那才是医患关系最大的悲哀。

就像近些日子在网络上发酵的视频,一位加拿大母亲控诉她们的医疗系统:在一名家庭医生的候诊名单上,她的前面排了个人。

花了两年时间,都没能约上医生,她的癌症,硬生生拖到了晚期。

令人感动的是,在澎湃新闻的采访中,我们看到了赵医生的仁心仁术:

“还有一点,我是想对那名患者说的,虽然经过这个事情,患者对我的信任可能下降了很多,但我还是想把病情分析情况告诉对方。”

4别让医患关系,坠入黑暗森林

有数据显示:

我国有77%以上的医生一周工作超过50小时,24.6%的医生一周工作时间超过80小时;

58.4%的医生每天全靠吃外卖过日子,完全没时间吃其他食物;

42.2%的医生有熬夜习惯,10.7%的医生每天睡眠不足5个小时。

但总有人,喜欢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用贱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也总有人,喜欢把自己当成伟大的上帝,把医生当成救命的神仙。

医生,虽被冠以“白衣天使”之名,但他们也只是凡人。

医生为患者竭尽全力、救死扶伤,是本分;但为患者牺牲休息、不顾健康,却是情分。

没有任何人,有理由,把别人的情分,当成本分。

我一直很喜欢《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我认为,它在某种特定环境中,揭露了某种人性的真相。

但是医患关系,不能、也不该堕入黑暗森林的陷阱。

想象一下,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世界:

在错综复杂的怀疑链和自私链中,每个医生必须小心,因为任何一次发自内心的良善,都有可能遭来恶意的攻击。

在明显不靠谱的谣言面前,不要科普;

明知某种药物能治病救人,不要荐药;

面对远道而来患者的哀求,不要加号。

永远照章办事,永远保护自己。

长此以往,医生永远不会成为受害者。而真正的受害者,却为那小概率的群体,买了单。

值得欣慰的是,谭秦东医生还一直坚守在科普和公益的路上,陈宗祥医生也正在度过难关,赵晓菁在最后时刻还在尽一名医者的本分。

有人说,感谢三位医生,为无数医学界的后辈趟过了雷区,扫清了障碍,让医生们知道,保护自己才是王道。

但我却认为,最值得骄傲的,不是无知无畏,是有知依然无畏。

在无数次恶性事件中,有识之士思考法律、完善规则、推进制度、碰撞思考、回归理性。

但我更希望的,是每一名普通人,都能想想这一桩桩、一件件事的结局,到底苦了谁、害了谁、又成就了谁。

在思考过程中,要牢记一条基本原则:

面对病魔,医生和患者,本该是亲密无间的战友。

这一点,我一直深信不疑。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okkma.com/mbyhl/155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