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的构造可以很容易支持运动,正常运动是关节任务的一部分,但是在负重行走,尤其是下山,却对这个弯曲关节的考验加重了。平均而言,一个人每年大概要走万步,这个统计不包括那些野外徒步旅行。但膝部损伤并不仅仅是步行数量的问题。在地板上行走时,你的脚后跟承受的压力是你自身重量的三倍;在平坦的路面上慢跑时,这个压力大约是你自身重量的五倍。而徒步下山类似跑步,如果你还背一个大背包,那这个压力还要包括五倍的背包重量。 膝部有它自己的减震器:半月板,这是两片半月型的软骨,位于股骨和胫骨相交处,它的作用就如软垫,用来分散重量。此外,还有关节软骨,它们就像平滑的弹力内衬,覆盖在膝部会合的骨顶端,使骨端相对运动时的摩擦减到最小。不过,这两类软骨只能消减一定量的撞击力,当背着一个重重的背包远足时,尤其是下山行走,容易使膝关节发生器质性病变。一辆汽车的减震器老化,你还可以换一个新的,但对于膝关节,就不能随便换一个关节了事,你基本没有任何选择。 膝关节构造复杂,它不像肩胛窝,也不像结构如吸盘似的髋关节,膝关节没有那么深的关节窝,它更像门上的合叶,一个机关巧妙的合叶,容纳着一侧稍长一侧稍短的股骨头,四条主要韧带(其中几条是交叉韧带)将关节束扎在一起,膝盖的每一次屈伸,都会牵引这些韧带。这样一个不怎么强韧的关节,在运动加速时要充当腿部的杠杆,在减速时又被当作“车闸”。事实上,任何快速的转向都涉及腿中部的扭转,这对膝部而言,可能就会导致疼痛,或者更糟。 在野外徒步时,还会遇到一些猝不及防的问题。我们脚下的路面往往凹凸不平,到处是四散的枯枝落叶,有时雨水还会令路面湿滑无比。如果不小心绊倒、滑倒或跌倒,都可能拉伤或撕裂你的某一条韧带。 简单地说,膝盖的合理运动依赖血液输送营养物质,需要骨头的正常支撑,需要韧带的弹性和辅助支撑,需要肌肉帮助动作并分散冲击力等。所以一个健康的身体是你户外徒步的基础,正常的新陈代谢是必不可少的前提。身体不舒服或者在养病期间,应该减少户外活动,或者选择强度小带有恢复型活动性质的合适运动方式,现代生活条件下,征程的饮食提供的营养成分和储备已经足够支撑你的户外活动,无须特别加强营养的举措,只需要适时补充必要的碳水化合物及维生素即可。 如何预防避免膝盖受伤 以上的损伤非常吓人,不过不要太紧张,这些损伤其实都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在我们出行前,认真准备一下吧。 首先,研究一下你的双脚是如何与路面接触的。看看你的鞋,是不是内侧磨损比较严重?如果是这样,表明你行走时足内侧用力过度,在足跟抬起到足趾着地这一过程中,脚部过度向内翻,如此一来,相应的胫骨上的扭曲会牵引膝盖骨偏离中心,这就有可能导致前膝部疼痛。最简单的矫正办法是穿一双结实的靴子,它能支持踝部,便于控制姿势。有足弓支持的鞋垫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登山徒步一双好的鞋子,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次,如果你需要长途跋涉,不妨准备一对护膝。最常见的护膝是一个有弹性的套筒,穿着时,会将整个膝盖包裹起来,它对膝关节及周围肌肉组织能起到轻度加压、支撑的作用,可以预防长距离行走后的膝盖肿胀。如果在徒步中膝盖轻度扭伤,立刻带上护膝可以保护、支撑受伤的膝盖。此外,护膝还有蓄热保暖的作用,适合在寒冷地区徒步时使用。有的护膝在膝盖处有个开口,露出膝盖,目的是在支撑膝部之余,又不会令膝盖受太大的压力,引起其他膝盖问题。选择护膝,不宜太紧,以穿着舒适为准。如果不是膝部有伤,也不是长距离徒步或者下坡,建议慎用护膝,因为局部加压和排汗不畅,会影响膝部的代谢,进而会加速疲劳的。 第三,你的手里也别闲着,持一副轻便的手杖,可以大大降低徒步过程中对膝关节的磨损。这是因为一方面,手杖的支撑可以增强行走的稳定性,保持平衡,防止跌倒、磕绊,较少膝部受伤的几率;另一方面,有了两支手杖的配合,可以降低运动的强度,减轻膝关节的压力,从而减少对膝关节的磨损。 第四,如果你的徒步中要长时间攀登,比如上台阶,应该时不时停下来休息一下,因为持续长时间的攀登对膝关节的磨损最厉害。登二十分钟,停三分钟,可以缓解膝部的紧张。 第六,养成良好的行走习惯,掌握科学的登山技巧,也能有效的预防膝盖损伤。膝盖的损伤是因为冲击,重心不稳扭伤,意外摔倒关节错位等造成的,那么这三种情况的根源是重心问题,重心稳是安全的重中之重。在平路或坡度不大的小道行走时,应该掌握好重心的情况下,迈步有节奏,有一定的弹性,抬脚和落地保持轻快,步幅不要太大,步频也不要太快,注意1小时左右适当休息3分钟。如果负重登山,注意重量一定要适度,上升时重心前移,然后攀登腿向上找准支撑点,用重心心带动后面的腿自然跟上,而不是用你的身体,肌肉拉着身体和包向上。在下坡时,尽量不要奔跑,重心向后并保持重心,膝盖微弯曲,脚向外侧用力,落地要轻,步幅不要太大,前支撑脚稳定后再抬后脚。 舒乐泰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是哪家治疗白癜风好的医生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okkma.com/mbyjg/224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