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氏五积万用方》由初建忠先生所独创。曾经他和大家一样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剪不断、理还乱,难分难辨的传统辨证模式所“束缚固化”。实际上患者不会按教科书上的条文规定去得病,证型病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证型交叉错杂,互相影响。如果按传统分型辩证治疗临床上往往收效甚微,犹如黑夜深一脚浅一脚的摸黑前行。无数次失败、煎熬之后从迷茫中走出来的他坚定了一个信念——摸索出一条前所未有的新路,为后人开路、为传承架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初建忠先生苦心专研建国前民间流传甚广的千古经方《五积散》,历经数年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在《五积散》的基础上将剂型、剂量及用法做了较大改动,突出以调节脾胃为轴线,以现代人饮食过度导致脾胃大伤痰重湿重为基点的立方思想而独创了《初氏五积万用方》。 《五积万用方》改变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难辨的传统辨证模式。立足主方、随症加减,大道至简、执简驭繁的《五积万用方》经过上万例的临床验证,可谓是“一剂知二剂已”,“效如桴鼓覆杯而愈”。自基础班开班以来深受广大中医医务工作者、中医爱好者的欢迎。 初氏五积方万基础方:半夏9g陈皮9g茯苓12g甘草9g生姜6-9g苍术9g厚朴9g麻黄6-9g白芷9g干姜9g肉桂6-9g当归9g芍药12g川芎6-9g桔梗9g枳壳9g。 方解: 1、痰积(化痰)方中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为二陈汤,行气燥湿化痰,以消痰积。 2、湿积(祛湿)方中重用苍术,厚朴,陈皮、甘草为平胃散,功擅苦温燥湿、健脾助运,以消湿积。 3、寒积(祛寒)方中麻黄、白芷辛温发汗解表以散外寒;干姜、肉桂辛热温里以祛里寒。 4、血积(活血)方中当归、芍药、川芎活血化瘀止痛,以化血积(四物汤去地黄,简称三物汤)。 5、气积(理气)方中桔梗、枳壳二药配伍,一升一降,一宣一散,升降气机,理气宽胸,善行气积(张锡纯善用的对药)。 诸药合用,共收表里同治、散寒温里、气血痰湿并行之功,使脾运复健,气机通畅,痰消湿化,血脉调和,诸症得解。 部分加减精要: 1、食积:加山楂9g神曲9g连翘9g莱菔子9g麦芽9g(合保和丸意) 2、中上焦气滞:枳壳 3、中下角气滞:枳实 4、调和脾胃:加大枣9g(合姜枣汤意) 5、风寒感冒:加杏仁9g肉桂易桂枝9g麻黄6g(有汗加无汗减)荆芥9g防风9g(合麻黄汤加荆防意)。 6、风热感冒:加金银花12g连翘9g薄荷9g竹叶9g荆芥9g淡豆豉9g牛蒡子9g、芦根9g炙甘草生甘草9g(合银翘散意) 7、头痛:一般加川芎6g白芷9g头风重加羌活9g防风9g细辛3g生地12g黄芩9g(合九味羌活汤意) 8、鼻炎:一般加辛夷9g苍耳子9g 9、发热:加石膏15-30g知母12g(合白虎汤意) 10、低温:一般不加味,个别自汗淋漓者加附子10g(合桂枝附子汤意) 11、咽喉肿痛:一般加银花15g连翘9g桔梗9g 12、血热:白芍易赤芍、炙甘草易生甘草 13、子宫下垂:加黄芪30g党参12g升麻9g柴胡9g白术9g(合补中益气汤意) 14、有里证:用肉桂 15、有表证:用桂枝 16、肠部痈肿:加大黄9g芒硝6g丹皮9g桃仁9g冬瓜子15g大血藤15g败酱草15g(合大黄牡丹汤加味意)按痛:赤芍9g乳香6g没药6g 17、肝积水胸腹水:加大黄9g芒硝9g甘遂1g(冲末服) 18、肝脾肿大之腹痛:加柴胡12g(合四逆散意) 19、胸肋痛:加柴胡12g香附12g(合柴胡舒肝散意) 20、血虚面白:加熟地15g(合四物汤意) 21、气虚乏力:加黄芪15g党参15g白术9g(合当归补血汤意合四君子汤意) 22、出血倾向:加生地15g白芍易赤芍15g水牛角15~30g丹皮9g(合四物汤意合犀角地黄汤意) 23、消化道出血:一般加大黄9g黄连9g黄芩9g(合泻心汤意) 24、自汗盗汗:加黄芪15g牡蛎15g麻黄根12g浮小麦15g(合牡蛎散意) 25、经常感冒:加黄芪15g白术12g防风10g(合玉屏风散意) 26、少阳证:加柴胡12g黄芩9g(合小柴胡汤去人参意) 27、黄疸或胆红素高:加茵陈15g大黄9g栀子10(合茵陈蒿汤意) 28、口苦者:加柴胡12g白术9g薄荷9g丹皮9g栀子9g(合丹栀逍遥散意) 29、口臭口甜者:加藿香15g佩兰9g(合藿香正气散意) 30、口酸者:加黄连6g吴茱萸6g(合左金丸意) 31、热毒疮疡:加栀子9g黄连9g黄芩9g黄柏9g大黄9g金银花12g知母9g天花粉12g(合栀子金花丸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