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轻松奔跑:无伤跑步指南》/肯尼亚玲出品人周源策划编辑刘佩设计MOOTH校对郭慧红「一小时」电子书出版序知乎创始人周源感谢你阅读知乎推出的「一小时」系列电子书。「一小时」系列是什么?这是一系列短小精炼的电子书。我们邀请了知乎各专业领域的知友在书中分享他们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如果你足够认真,便可以在一个小时内读完一本书。这里既有日常经济分析,也有人文历史,既有职场经验,也有生活中的科学。这些作者,都是我们精心为你寻找,在各个领域拥有独到见解的专业人士。而我们出版的每一本书,都会解释一个问题,分享一种思路,展开一个视角。地铁上,入睡前,在这些细碎的时间里,挤出一小时的时间,静下心,读下去。你很忙,但知识不慌张。愿你从「一小时」开始,对这个世界,又多了一分认识。第一章找到适合自己的速度1.1任性跑步vs科学跑步全民跑步,全民马拉松,在这样的热潮下,跑步正在成为一项大众化的运动项目,但是,「科学跑步」依然是一件小众的事。何出此言?有氧代谢、乳酸阈值、最大摄氧量、心率区间、触地时间、垂直振幅……这些跑步相关的概念,你是否听说过?是否能说出它们的具体含义?或许你会说,我就是个普通的跑步爱好者,我只管跑跑跑就可以了,要懂那么多干吗!对哦,假如你是这么认为的,我想请问,你为何会被膝盖痛、足底痛等伤痛所困扰,无法继续你所热爱的跑步?你为何会因为天天跑体重却不见减少而沮丧?你又为何明明很努力地训练了,马拉松成绩却一直无法超越「个人最好成绩」?你看,这就是任性跑步与科学跑步之间的差别。那些所谓的专业名词不重要,它们只不过是科学跑步的冰山一角罢了,重要的是背后支撑着它们的科学训练思想。所以,抱着「天生就会跑」「跑步哪需要学习」「跑量为王」「我跑了应该就会瘦吧」「马拉松拼的是意志力」这些任性想法的你,千万小心南辕北辙,在伤痛面前败北。那么,什么才叫作「科学跑步」呢?科学跑步最基本的要素是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方法得当、强度适中、有跑前的系统计划和跑后的训练记录。这就意味着,你得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跑步,得知道怎么做是对的,并且计划好自己未来一段时间里会如何跑。只有这样,你的伤痛风险才是可控的,你的每一次跑步才不会因为方法错误或任性瞎跑,而偏离你的目标。跑步的天敌是伤痛。作为跑者,无论你只是想出出汗、保持健康,或者是为了更好的身材,又或者是想要通过马拉松比赛来证明自己,这些目标都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你绝对不会想要遭遇伤痛。但可惜的是,伤痛往往来得猝不及防,让你措手不及。真的是这样吗?跑步的效果是累积的,伤痛同样也是累积出来的。当你用孱弱的肌肉、错误的跑姿,每天跑跑跑,甚至还在增加跑量、提高速度,伤痛在看不见的地方暗暗累积,迟早会爆发。而没有提前规划的任性跑步,更是让自己随时暴露在伤痛的风险之下。1.2慢跑是跑者的基础功课在首次迈开双腿踏上跑场的时候,你一定不由自主地想测一下自己到底可以跑多快。要回答这个关于跑速的问题,首先,你需要知道自己应该跑多快。这个速度,由你的个人体能水平、跑步目的所决定。假如你是一个常年不运动的人,想为了身体健康而开始跑步,又或者你是一位已经爱上跑步的跑者,想要参加马拉松比赛,你每次都铆起劲儿拼命冲米,然后就累得歇菜,这种训练方法肯定是错的。短跑是以无氧代谢为主的运动,对心肺的刺激大,对肌肉伸缩的要求高,代谢产生的乳酸多,跑步小白只会体会到跑步的痛苦,气喘吁吁,腿沉迈不动,挫败感强。事实上,这种强度对于日常健康跑者、马拉松跑者来讲,并不是首要的训练内容。长跑以有氧代谢为主,需要具备较强的有氧基础,你就算天天练无氧练到爆,也没法跑完全马啊!所以,明确你的跑步目标和体能水平,跑步速度宁慢勿快,切忌好高骛远。对于健康跑者和马拉松跑者来说,慢跑应该是主要功课,是打好有氧基础的非常重要的训练内容。对于一位跑步新手来讲,建议从走、跑结合开始,快走为主,中间加一些慢跑。如果是体重超重的朋友,建议快走即可,不必加入慢跑,快走也同样可以消耗脂肪。从体感上判断,快走就是比平时走路速度更快一些,觉得微喘,需要深呼吸,速度大约为10分/公里;慢跑则是呼吸较为顺畅,能与旁边的人对话,不会感到腿部肌肉酸胀,你会感觉「仿佛可以一直这样跑下去」,速度为6~8分/公里。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你会觉得体力越来越好,这时你就可以循序渐进地增加慢跑的时间,缩短快走的时间,直到能完整地慢跑完一次,你会感觉到无比的成就感。但在此之前,请切记:保持耐心,不要盲目加速,让这个进步的过程尽量拉长一些。对于一位马拉松跑者来讲,同样的,轻松慢跑,包括长距离慢跑,也应该是你最重要的训练内容。如果你是一位跑马新手,或许你听说过「亚索」「间歇跑」等听起来很高级的训练方法,但假如你以为慢跑很low,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对于跑马新手来讲,不需要跑剧烈的间歇跑,只是慢跑,就足够让你的跑步能力获得大幅提升。而且,这种提升是基础很扎实的,不会轻易退步,并且不易受伤。如果你是一位资深的马拉松跑者,或许已经跑了数年的慢跑,马拉松成绩也不错。此时,如果你想要跑得更好,就需要变换训练内容,跑间歇跑,到更快的配速区间去磨炼自己,让最大摄氧量进一步提升,这样成绩才能有提高。所以,你每次的跑步速度需要依据训练目的来定。如果今天是放松跑,就应该跑E(Easy,轻松)心率区间;如果今天想练最大摄氧量,就应该跑I(Interval,间歇)配速。不同的配速、不同的心率区间,决定了你的训练效果。1.3用心率来定义强度我们都知道慢跑好,但我们怎么知道自己跑得是不是够慢呢?什么时候应该加速、什么时候应该减速呢?这样的速度跑下去会有什么样的训练效果呢?所以,我们还需要对速度进行定义。而以上那些问题的答案,其实并不在「速度」里,而在你的「心率」里。同样的速度,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意味着不同的训练强度。即使对于同一个人而言,在不同的天气、不同的身体状态下,跑同样的速度,也意味着不同的训练强度。所以,按照「速度」指标来跑,是很不精确的,甚至可能与你预期的效果适得其反,这也是很多人跑了却瘦不下来,或是越跑越累,难以坚持,或是明明辛苦训练了马拉松却难以突破PB(PersonalBest,个人最佳纪录)的原因。你能跑多快,你应该跑多快,由你的心率说了算,而不是由你的肌肉or大脑来决定,很多时候,并不是你想跑多快就能跑多快。1.心率与跑步的关系简单来讲,心率就是你每分钟的心跳数,它反映了你活动的剧烈程度。当你跑米测试时,是不是感觉心快跳到嗓子眼了?但我打赌你平时走路时,肯定是感觉不到心跳存在的。活动强度越大,心跳也越快,这道理很好理解。心率是一个被动数值,它反映出你目前身体对血液需求量的大小。当你跑得更快时,你会大口呼吸,肌肉收缩剧烈,此时身体需要更大的供血量来输送氧气和运走代谢副产物,于是你的心率就会升高。可想而知,随着速度加快,当心率爬升到顶点时,也就达到你身体所能负荷的最大训练强度了。换句话说,此时是你能跑出的最快速度,你会感觉自己的心脏就快要爆掉了,必须马上停下。因此,当你跑步时,配速只是一个表面数值,心率是反映你费力程度的真实数据。它会告诉你:你现在是不是跑得太快啦(心率很高)、你是不是还可以再加速(心率适中)、你是不是可以继续跑很久(心率平稳)。2.心率区间决定训练强度一个人的心率有最高点——最大心率,也有最低点——安静心率。所谓「最大心率」,并不是那些公式(「-年龄」之类)里说的哟,而是你在实际运动中,心跳可以达到的上限,这个数值是先天固定的,需要通过跑步测试来获得。所谓「安静心率」,就是当你进入睡眠或刚睡醒时的心跳值。这个数值会随着长期运动而降低,一般来讲,普通成年人为60~70,而常年运动的人为40~50。安静心率越低,代表心肺功能越强。每个人的心率高点与低点都是不尽相同的,这两个数值之间的区间,就是你的心率区间。心率越接近高点,速度越快,强度越大,越难以坚持;越接近低点,速度越慢,强度越小,越轻松易坚持。用心率高点减去心率低点,得到的这个心率区间,叫作储备心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储备心率)。将这个心率区间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有氧区间与无氧区间。我们可以把处于最底层的E强度跑步,称为「慢跑」;把处于最顶层的R强度和I强度跑步,称为「快跑」。当然,这个界定并不是很精确,但在跑步中很实用。3.跑步中的三种能量代谢系统(1)无氧区间无氧运动,比如米、米、米短跑,主要以糖类为能量供应来源,会产生大量乳酸,此时你的心率基本上会处于储备心率的88%以上。当你跑步处于这个心率区间时,乳酸会迅速堆积,你会感觉到腿越来越沉重、酸胀,呼吸越来越急促,分分钟想放弃。这也是很多人日常跑步锻炼身体,却每次都坚持不下来的原因——跑得太快了,心率太高了,只能感受到痛苦,无法体会到跑步的快乐。这个区间又可以细分为A强度(Anaerobic,无氧)、I强度(Interval,间歇)、R强度(Repetition,反复)。对于短跑运动员,或是想要提高马拉松成绩的精英跑者,将心率拉高到无氧区间,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最大摄氧量,获得更快的速度,提高跑步经济性,并磨炼意志力,这也是无氧训练的主要目的。

(2)有氧区间

有氧运动,比如全程马拉松、LSD(LongSlowDistance,长距离慢跑)等,主要以脂肪为能量供应来源,这一状态基本上处于储备心率的59%~84%之间。当你跑步处于这个心率区间时,身体不会产生大量乳酸,你会感到呼吸舒畅,肌肉放松,跑得很轻松,可以持续跑很久都不累,这也是我们喜欢跑步的原因吧——我们喜欢的是舒适的慢跑,而不是折磨死人的米、米。这个区间是我们业余跑者主要的训练强度区间,它可以细分为E强度(Easy,轻松)和M强度(Marathon,马拉松)。顾名思义,E强度就是轻松跑,它处于59%~74%储备心率值之间。E跑是有氧能力的基础,所有的业余跑者,都应该从E心率开始练起,并且在跑了一段时间后,不要急着加速,而是适当将距离加长。在E心率区间内的长期训练,可以帮助你打下扎实的有氧基础,并且提高肌肉端燃脂有氧的能力,增强心脏收缩的力量,并使肌纤维变得强韧,避免受伤。一般来讲,对马拉松跑者而言,E跑30分钟以上才会有训练效果,最长不超过2.5小时。M强度更好理解,就是马拉松跑,它处于74%~84%储备心率值之间。这也正是前文所说的,全马比赛时的推荐心率区间。M跑可以帮助你模拟比赛强度、提升掌握配速的能力,作为有氧跑,它的强度比E跑更大,单次训练时间建议不要超过分钟。(3)过渡区间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在无氧和有氧运动之间,还有一个很小的过渡区,我们称为T强度(Threshold,乳酸阈值)——乳酸阈值区,它位于储备心率的84%~88%之间。这个区间,意味着乳酸临界点,乳酸生成的速度与排除的速度相当。当你经常训练T跑,你的乳酸临界速度就会提升,你的有氧区间也会跟着扩大,这也正是长跑运动员通过训练不断提高成绩的「秘诀」之一。所以,综上,不同的心率,代表了不同的训练强度,有着不同的训练目的。目标心率计算公式=(最大心率-安静心率)*储备心率%+安静心率举个例子,如果你今天想慢跑10公里减脂,那么你应该将心率维持在~之间,这样既舒适轻松,又达到减脂效果,这也是「货真价实」的慢跑。当然,如果你没有心率装备,用前文所说的「体感检测」方法也是可行的。心率跑的原理,适用于任何场景——路跑、越野跑、跑步机等,所以,跑步就需要一个能看心率的装备,比如光电心率手环、心率带、GPS运动手表,AppleWatch等。如果你觉得跑步时既要计算心率,又要随时监控很麻烦,那么推荐你用专业的GPS运动手表,可以设置好心率值,跑步时只需要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okkma.com/mbyxg/1285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