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科普大讲堂开讲」 有些上了年纪的人 会感觉自己腿脚不利索了 一走就累 还会出现腿麻腿痛 无力等不适症状 很多人以为这是 “人老腿先老” 殊不知“走路多了腿就疼” 大部分是因为患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如何进行药物和手术治疗? 本期专家 皮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指由于动脉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病变肢体血液供应不足,引起下肢间歇性跛行、皮温降低、疼痛、乃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常为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在下肢动脉的表现。 不同阶段的症状表现 -早期: 最早出现的症状多为肢体畏寒伴肢体发凉,寒冷刺激可使小动脉痉挛引起疼痛,即所谓温差性疼痛。 可出现下肢酸痛或沉重感,抬高患肢可诱发体位性疼痛。 同时出现下肢特别是足趾麻木、下肢有蚁行感。限于特定足趾的冷感、麻木感而非双侧不适,更提示为肢体缺血。 这些症状常不被重视,部分患者拖延到出现间歇性跛行方来就诊。 -中期: 出现间歇性跛行,是本病典型的临床症状之一,根据病变的部位不同,出现跛行的早晚各异。 表现为活动之后出现下肢供血不足,从而产生肌肉疼痛、痉挛或疲乏无力,必须停止活动或行走,1-5分钟后才能缓解,再继续行走相同的距离又出现疼痛。 从开始行走到出现疼痛的时间称为跛行时间,其行程称跛行距离。 间歇性跛行的距离一般为米左右,行走的速度相同则跛行的距离也相同。 -晚期: 出现静息痛,病变晚期在休息状态下也发生疼痛,最初在足趾发生难以忍受的疼痛,其后可发展至足底及踝部。 疼痛分布的范围各异,一般在患肢末端,不是特殊的神经分布区,特别是夜间平卧10~20min后发生。 常通过下垂足部及行走缓解疼痛,再次平卧入睡时因血流动力学关系且动脉压降低,缺血症状加重,静息痛剧烈,严重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 严重时晚期可出现足趾紫绀、皮肤发亮、趾甲变厚、变形等。 病变继续发展将产生局部肿胀或水疱,进而产生自发性溃疡或坏疽,轻微外伤即可加重局部破溃。 溃疡、坏死一般发生于两趾之间、足趾尖及足趾受压部位,向上可累及足部和小腿,但不超过膝关节。多发生干性坏疽,合并感染者可产生湿性坏疽及中毒症状。 哪些人容易“中招”? -吸烟 -糖尿病 -高血压 -高脂血症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慢性肾功能不全 -炎性指标 动脉粥样硬化是涉及多种炎性细胞和因子的慢性炎性反应,与同龄无症状人群相比,炎性指标(如C反应蛋白)增高的人群5年后发展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概率明显增高。 多发生在中年以上男性,且多有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史。 确诊手段 -ABI测定 是最基本的无损伤血管检查方法,易操作、可重复,可以初步评估动脉阻塞和肢体缺血程度。 -二维超声图像 可以测量内中膜厚度、斑块大小、明确斑块性质,结合彩色多普勒成像及频谱多普勒可以诊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和程度,并提供收缩期峰值流速、病变部位与病变近心端的峰值流速比值、搏动指数等血流动力学参数。超声检查属无创性检查,检出率高、实时动态、方便快捷、可重复,门诊即可完成。 -CTA 是术前常用的无创性诊断方式,随着机器性能提高和软件的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DSA。 -DSA 可以准确显示病变部位、性质、范围和程度,目前仍然是诊断ASO的金标准。但作为一种有创检查,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血管扩张药 抗血小板药 溶栓、祛聚、抗凝药 改善血流动力学的药物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改善代谢药 -手术方式 主要通过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PTA),或经皮动脉内球囊扩张成形术,或用一种尖端可弯曲并能高速旋转的导管对狭窄性病变进行旋切治疗(PAC)。 如何预防? -拒绝吸烟(包括二手烟) -控制饮食(低盐低脂) -适当的有氧运动 -定期体检,对于疾病早发现、早干预、早诊断、早治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okkma.com/mbyxg/1543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