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损伤的体能康复训练

张冉1,2,赵鹏2

作者单位:1.上海杉达学院,上海;2.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

摘要:运动损伤是运动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体能康复是将体能与康复相结合,在解决伤病的同时提高体能。就体能康复训练的研究进展、肩关节体能康复训练的有效性以及肩关节损伤中常见的康复训练,如肩关节过紧肌肉的牵拉和薄弱肌肉的力量练习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肩关节损伤;体能康复;牵拉练习;力量训练

运动损伤是运动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在长期的运动训练中,运动员对专项运动产生适应性变化而处于亚健康状态。若单纯的采取医疗手段只能减轻运动员的疼痛,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引起运动损伤的原因,可能导致伤病的反复发作,从而影响运动训练,运动水平难以提高,甚至缩短运动员的寿命。体能康复训练是将体能与康复相结合,在解决伤痛的同时提高体能,对引起损伤的可改变因素,如神经肌肉控制、肌力、柔韧性等[57]进行训练,从而防止伤病复发,提升运动水平和健康水平,达到最佳竞技状态。

1体能康复训练的研究进展

体能康复训练主要集中在康复医学和体能训练的领域。在康复医学早期,Stewart[94]指出,在骨科伤病中保持机体功能能力比手术修复结构或清除碎片更为重要。在文章中,他总结了康复训练在军队、工厂和私人诊所的应用,并指出第1次系统性大规模康复训练产生于一战期间。他指出在康复中,最好是先发展肌肉弹性、协调性和控制能力,然后是非承重练习、承重练习,如此循序渐进,直到肌肉力量、耐力和灵敏性恢复,这为以后的体能康复提供了指导。另有研究讨论了在康复中运动物理治疗师和运动训练员的角色,并指出为伤病运动员提供体能康复训练计划并监督执行,使运动员重返赛场是其重要责任之一[4]。年,Spain[93]提出,康复训练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手段。训练员可以通过急性损伤管理和针对性的体能训练,帮助运动员在应对损伤的同时防止不必要的功能退化并提高身体机能。这一思想提出后,体能康复训练在骨科疾病的临床复健和运动员的伤后恢复等领域被广泛应用起来。年,Pearce[80]指出,康复性体能训练的核心内容是改善生物力学结构的失衡状态,以达到预防运动损伤和促进伤后功能恢复的目的。同年,陈方灿将体能康复训练概念引入我国,并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帮助优秀运动员尽快地康复或恢复身体机能水平。年,袁鹏[3]在其承担的国家体育总局奥运攻关课题成果中详细介绍了运动生物力学方法在体能康复训练中的应用,并结合马拉松项目体能康复训练保障的个案实证研究,提出了新的观点。他指出,体能康复训练应首先调查清楚运动员既往运动损伤发病史,并在功能评估和运动生物力学测试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运动方式特点、运动伤病复发率、种族和性别差异,来确定薄弱环节和运动损伤发生风险,最终构建有机、高效、完整的体能康复训练体系。总的说来,体能康复训练是结合康复医学、运动医学以及运动人体科学,为运动员乃至从事体育运动的各类人群进行运动损伤风险评估、运动损伤疾病防治与恢复以及体能提升的综合训练体系。体能康复训练研究主要集中在肌力平衡、核心力量、稳定性和功能性训练4个方面。

2肩关节的康复训练

正常肩关节的运动需要盂肱关节、肩锁关节、胸锁关节和肩胸关节的相互协调作用,它们对于过头运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显示,肩关节损伤的病理因素包括耐力减弱、协调性变差、肌肉力量薄弱、肩胛骨稳定性减弱、不良姿势和缺乏核心稳定性[95]。因此,在肩关节康复中应着重解决这几个问题。肩关节康复训练计划多种多样,但大体原则基本一致,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牵拉或柔韧性训练、力量训练、手法治疗、器械治疗以及其他疗法。本文主要就关节活动度训练、牵拉或柔韧性训练、力量练习等进行综述。

2.1肩关节康复训练有效性研究

在肩关节损伤的治疗中,主要包括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体能康复训练作为一种非手术疗法,对于肩关节的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肩撞击综合征患者中,体能康复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疼痛、力量、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的功能[30,57]。Edwards等[26]的研究也表明,非手术治疗能够显著性减少肩关节上盂唇前后部损伤(SuperiorLabrumAnteriorPosterior,SLAP)运动员的疼痛,提高运动员的功能。Fedoriw等[29]也有类似的发现,专业棒球运动人群SLAP损伤的人中,手术治疗后恢复到损伤前水平的人所占比率较低,而采取非手术疗法的人群恢复到损伤前水平有较高的成功率。Christensen等[17]关于肩袖撕裂的研究也显示,5个月的运动治疗可增强肩关节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吴秋霞[2]对慢性肩袖损伤的患者除采用理疗、运动疗法、关节松动术外,增加肩胛肌肉的强化训练,包括牵伸、本体感觉训练以及稳定性训练等。研究结果显示,肩胛肌肉的强化训练可以改善肩关节的关节活动度,提高慢性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的运动功能。由此可见,体能康复训练在康复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2肩关节康复训练计划的原则

2.2.1关节活动度训练

关节活动度训练一般在康复的第1阶段开始,早期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应在患者无痛或能耐受的范围内,遵循从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到主动辅助关节活动度训练,再到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的顺序,循序渐进实现关节无痛的全关节活动度。常见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包括钟摆练习、借助于绳索和滑轮棍棒等进行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以及牵拉和关节松动术[59,]。Denard等[23]通过关于肩袖关节镜修补术后肩关节僵硬程度的系统性综述指出,肩关节制动的病人与术后立即被动关节活动的病人相比,肩关节僵硬更加常见。尽早地开始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可以减少潜在的关节僵硬。

2.2.2牵拉或柔韧性练习

2.2.2.1后部肩关节结构牵拉

在过头运动中,常见后部肩关节紧张。主要包括后部关节囊、后下盂肱韧带、后部肩袖的肌腱部分和后部三角肌[7,14,31,40,]。有研究表明,后部关节囊和肌肉的牵拉对于过头运动员有积极的效果[15,60,]。目前,针对后部肩关节紧张的牵拉练习常见的主要包括睡眠者伸展(SleeperStretch)和水平内收牵拉(Cross-bodyStretch)。这两种牵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肩关节内旋不足和灵活性,提高后部肩关节肌肉的柔韧性[]。

McClure等[72]以优势手内旋不足的人为研究对象,比较了睡眠者伸展和水平内收牵拉的效果。受试者每天自我牵拉5次,每次30s,共4周。水平内收牵拉组,优势手与对侧手以及对照组比较,内旋显著性增加。而睡眠者伸展组受牵拉的优势手与对侧相比,内旋显著性增加,而与对照组相比,却没有显著性增加。Wilk等[]提出了改良的睡眠者伸展和水平内收牵拉方案,在睡眠者伸展中,运动员侧卧位,躯干后转20°~30°,肩关节和肘关节都屈曲90°,使用对侧手被动内旋。这种改良姿势能够稳定肩胛骨,减少肩关节屈曲90°时引起的疼痛现象[72],同时,躯干的姿势能够保持肱骨头在肩胛平面,使后部关节囊压力增加[12,43]。水平内收牵拉通常姿势为运动员站立位,使用对侧手水平内收目标肩关节。但是,当肱骨水平内收时不能稳定肩胛骨,因此,出现肩胛骨辅助内收,增加肩胛骨的外展,不能有效地隔离盂肱关节后部所要牵拉的结构。为了限制肩胛骨的外展,Wilk等[]建议让运动员侧卧位以稳定肩胛骨,通过对侧手限制肱骨外旋。当肩关节内收时,改良的姿势能够最佳隔离后部肩关节区域的目标组织。Salamh等[90]的研究证实了这种改良水平内收牵拉的效果。他们比较了肩胛骨固定和不固定的水平内收牵拉的效果,结果表明,肩胛骨固定组与非固定组相比,肩关节内旋和肩关节后部紧张具有显著性改善。此外,增加关节松动术会使效果更加显著[]。综上所述,肩胛骨固定的水平内收牵拉是牵拉肩关节后部结构的最有效的方式,关节松动术可增加牵拉的疗效,两者结合可有效增加关节活动度。

除了后部关节囊的牵拉,还包括下部(将患肢举过头顶,屈肘,用健肢将患肢进一步拉向头顶)以及前部关节囊(立于门口处,抓住门框,肘部伸直,肩关节外展90°,外旋,向门口方向行进,直到肩部前方出现牵拉感)的牵拉。

2.2.2.2胸小肌牵拉

胸小肌柔韧性减弱会影响正常的肩胛骨运动,尤其是上旋、外旋和后倾[13,75]。因此,胸小肌紧可能是肩关节损伤的影响因素,如最常见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36,68,69]。胸小肌牵拉练习可以帮助恢复正常的肩关节姿势和恢复胸小肌的长度[62]。

胸小肌的牵拉包括站立位的自我主动牵拉以及坐立位和仰卧位的人工被动牵拉。站立位姿势为肩关节外展90°,肘关节屈曲90°,然后牵拉一侧手臂抵抗垂直门框或是墙角等,旋转躯干远离被牵拉的手臂,增加肩关节水平外展。Borstad等[11]的研究比较了3种胸小肌牵拉,发现站立位的自我牵拉可使胸小肌产生最大的长度。也有研究比较了仰卧位集中牵拉(FocuesStretch)和总体牵拉(GrossStretch)对胸小肌长度改变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总体牵拉组与对照组相比,胸小肌的长度显著性增加,但是,两种牵拉方法与对照组比较,对于肩胛骨上旋、外旋和后倾的运动学改变没有显著性差别。目前,自我牵拉中大多使用肩关节外展90°,肘关节屈曲90°墙角式牵拉。因此,可以作为胸小肌自我牵拉的有效方式。

2.2.2.3肌筋膜牵拉

肌筋膜一词是指肌肉组织和伴随它的结缔组织网之间的成束而又不可分割的特性。肌筋膜连接将两个纵向毗邻区和相邻线性结构连接起来,将骨骼和肌肉连为整体。《解剖列车:徒手与动作治疗的肌筋膜经线》[1]一书中,托马斯将肌筋膜经线总结为后表线、前表线、体侧线、螺旋线、手臂线、功能线、前深线。

在瑜伽姿势中,拜日式伸展或基本战士姿势中的新月式可伸展前表线;桥式是调节前表线伸展的基本姿势,弓式伸展会更加充分,骆驼式、轮式或后仰式是强烈牵拉前表线的方法;下犬式、体前屈式、婴儿式、船式和犁式可以伸展后表线;婴儿式中膝关节屈曲可以伸展后表线的上半部,减轻后表线下半部的拉伸。门式、三角式、侧犬式、半月式能够伸展体侧线;圣人式和任何复杂的扭转姿势都能伸展螺旋线的上部。这些姿势在伸展一侧螺旋线的同时又强化了另一侧,也挑战了骨盆、脊柱核心及较浅的螺旋线与功能线。鸽子式挑战的是深层外旋肌及下螺旋的外侧,在弓步与低位战士式中可以伸展下螺旋线的前部。肩和手臂的姿势中可以牵拉手臂线,牛式主要拉伸臂前表线、臂后表线,鹰式主要拉伸臂前伸线和臂后深线。树式一类运用从躯干上部至脚的所有线路,促进腿外侧的体侧线及腿内侧的前深线之间张力与神经学平衡。倒立式需要所有躯体线的平衡——后表线、前表线、体侧线、螺旋线及前深线和功能线。瑜伽类动作可以通过追踪各个体位中肌筋膜经线的屈曲轨迹和角度来评估、判断练习者的进步程度。

2.2.3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主要用来增加肌肉力量,提高神经肌肉控制和本体感觉[25,86,91]。为了增强肩关节稳定性而提高肌肉力量是肩关节体能训练的目标[41,64,97]。力量训练早期以闭链训练为主[53,54],而后逐步进展为开链;从较小关节活动度的徒手训练到全关节活动度的器械辅助训练。在肩关节康复训练中,主要包括肩袖和肩胛肌的力量训练。Myers等[76]指出,肩袖、肩胛肌、三角肌、肱二头肌、大圆肌、背阔肌、胸大肌等对于提供肩关节动态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它们通过共激活作用提供肩关节稳定[42]。但是,如果这些力量不平衡,肩关节的力学和稳定性就会破坏。因此,为了实现肩关节的稳定性,训练必须以实现肩关节周围肌力的平衡为目的[97,]。

Digiovine等[24]在投掷运动员上肢肌电分析中,将肌肉的激活分为4类:低激活为0~20%最大随意等长收缩(MaximumVoluntaryIsometricContraction,MVIC),中等激活为21%~40%MVIC,高激活为41%~60%MVIC,超高激活为61%MVIC以上。他们发现,在康复训练的早期,神经肌肉训练的肌肉激活在最大随意等长收缩的20%~40%可以提供中等肌肉力量训练。在强化训练期,肌肉激活要超过75%最大随意等长收缩。

2.2.3.1肩袖肌力量训练

肩袖对于盂肱关节的动态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包括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和小圆肌。

1.冈上肌力量训练:冈上肌下拉肱骨头、外展盂肱关节并为盂肱关节提供一个较小的外旋力矩[84]。

在冈上肌的力量训练中,主要有空罐、全罐和俯卧外展°外旋。Jobe等[46]指出,冈上肌的测试和力量练习为空罐运动,即肩关节肩胛平面抬高,伴完全内旋。但是,Rowlands等[89]研究了空罐测试的运动学,发现空罐运动中,三角肌相比于冈上肌和冈下肌有更大的肌电振幅,空罐并不能有效地隔离冈上肌。Lee等[61]比较了空罐和全罐姿势对肌肉的激活,发现,空罐可以增加冈上肌、中部三角肌和肩胛下肌的激活,尤其是中部三角肌的激活,全罐运动可以使周围中部三角肌和肩胛下肌的激活最小化,较好的隔离冈上肌。此外,空罐还会减小肩峰下空间,使撞击征病人产生疼痛[71]。Takeda等[98]比较了空罐、全罐和俯卧外展°外旋,发现空罐和全罐产生冈上肌力量最大,两者没有显著性差别,但是,空罐运动产生较大的后部三角肌信号强度。Reinold等[85]也比较了3种运动,发现它们对于冈上肌的激活没有显著性差别,但是,中部三角肌在空罐和俯卧外展°外旋显著性较大,其中空罐最大。Boettcher等[10]也发现3种运动对于冈上肌的激活没有显著性差别,但是,肩关节外展°外旋产生显著性较大的后部三角肌激活,且激活大于冈上肌。综上所述,空罐和俯卧外展°外旋会产生较高的三角肌激活,从而使肱骨头上移,其上移可能会导致肩峰下撞击、三角肌下滑囊创伤、关节囊增厚、肌腱退化甚至撕裂。全罐运动增加肩峰下空间,增加冈上肌力臂。此外,在空罐运动中肩胛骨内旋(翼状肩)和前倾较大,这也会减少肩峰下空间,增加肩峰下撞击的风险[87]。全罐运动增加盂肱关节的贡献,能表现出正常的肩关节协调性[87]。此外,Alpert等[5]发现,冈上肌和三角肌在肩胛平面外展中,肌电激活的峰值都出现在30°~60°,但是两者相比,冈上肌在0°~30°有相对较大的激活,前部和中部三角肌在30°~90°有相对较大的激活。Otis等[78]和Liu等[65]也有相同的发现,在外展0°~40°,前部和中部三角肌的力臂小于冈上肌的力臂。这些资料表明,三角肌在低的外展角度不是有效的外展肌。有研究提出最佳的冈上肌力量训练是冈上肌的激活达到最大化,周围肌肉的激活最小化,尤其是三角肌[85]。综上所述,全罐运动是冈上肌的力量训练的最佳动作,且最佳锻炼角度在0°~30°。此外,肩部推举,屈曲,肩关节外展90°、肘关节屈曲90°位外旋,侧卧外展0°、肘关节屈曲90°外旋,侧卧45°外展都引起高度的冈上肌激活[8,10,39,]。

2.冈下肌和小圆肌力量训练:冈下肌和小圆肌组成后部肩袖,是肩关节主要的外旋肌,大约90%肩关节外旋力矩是由肩袖肌产生的(冈下肌和小圆肌)[58],此外还参与肩关节外展和内收,并通过对肱骨头施加一个后下方的力抵抗肱骨头向上部和前部移动,使之就位于关节窝内,并可防止肱骨头撞击肩胛骨的喙突[92]。

对于冈下肌和小圆肌的力量训练主要是肩关节的各种外旋运动。不同的外展角度对冈下肌、小圆肌激活的影响还存在争议。有研究表明,在内收外旋(0°外展位,肘关节屈曲90°外旋)时,冈下肌具有最大的力臂;外展外旋(肩关节外展90°,肘屈曲90°外旋)时,小圆肌有最大力臂[56,83]。然而,也有研究显示,不同的外展角度对冈下肌和小圆肌的激活没有显著性差别[8]。最近的研究表明,两种肌肉在内收外旋和外展外旋时激活模式不一样[58]。在内收时,冈下肌比小圆肌激活多;相反,在外展时,小圆肌比冈下肌激活多。此外,不同体位也会影响冈下肌和小圆肌的激活。Reinold等[83]比较了站立位内收外旋、侧卧内收外旋,结果侧卧外旋产生最大的冈下肌和小圆肌激活值,但是,侧卧内收外旋比站立内收外旋产生更高的中部三角肌激活。Ji-Won等[45]的研究显示,坐姿肩关节外旋与侧卧肩关节外旋相比,能最大化冈下肌的贡献。Bitter等[9]研究站立位使用毛巾卷内收外旋,发现使用毛巾卷外旋,中部三角肌的贡献显著性小于冈下肌,这可以减少潜在的肱骨头上移。综上所述,站立位内收外旋是加强冈下肌的最佳运动,外展外旋是加强小圆肌的最佳运动。在站立位外旋建议使用毛巾卷,以减少潜在的肱骨头上移,减少肩峰下撞击。

此外,外展、屈曲、俯卧撑、肩胛平面抬高内旋、外旋,站立高、中、低肩胛面划船和站立向前肩胛面冲拳等[77]运动中也都产生冈下肌和小圆肌的激活。

3.肩胛下肌力量训练:肩胛下肌是肩关节主要的内旋肌,并与其他肩袖肌共同稳定肱骨头于关节窝内。肩胛下肌损伤或肌力弱会引起肱骨头的上移,增加撞击的发生率或是在肱骨抬高、外展和外旋时肩关节前部不稳定[99]。

肩胛下肌主要的力量训练包括各种肩关节的内旋运动。Jobe等[46]在肩袖的康复中使用内收内旋(肩关节0°外展、肘屈曲90°内旋)来进行肩胛下肌的力量练习。Decker等[21]的研究中也发现,内收内旋与外展内旋(肩关节外展90°,肘关节屈曲90°内旋)相比,肩胛下肌会产生显著性的较大的活动。但是,肩胛下肌内收内旋运动伴随胸大肌、背阔肌等的激活,产生补偿效应。Kadaba等[49]的研究结果却与此相反,他们的研究显示,外展内旋与内收内旋相比,产生了较大的肩胛下肌活动。Kelly等[52]则提出,肩胛下肌的最佳隔离姿势为抬离测试动作,这能产生最大的肩胛下肌活动,同时最小化胸肌和背阔肌激活。Suenaga等[96]比较了内收内旋、外展内旋、0姿势和抬离运动对于肩胛下肌的激活,发现在内旋中,抬离测试引起高的背阔肌和后部三角肌的激活。内收内旋则引起较大的胸大肌激活;0姿势中,虽然其他肌肉激活小,可以更好地隔离肩胛下肌,但肩胛下肌激活最小。最近,Pennock等[81]的研究结果表明,抬离运动能够有效地隔离冈下肌,它通过减小胸大肌、大圆肌、背阔肌、冈上肌、冈下肌的激活隔离肩胛下肌,与内收内旋或外展内旋相比,能产生相同或更多的肩胛下肌活动,还可以避免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发生有关的外展内旋姿势。综上所述,抬离运动是激活肩胛下肌的最佳姿势。

此外,空罐、动态拥抱、冲拳、对角线运动、俯卧撑、划船等也可以产生肩胛下肌的激活[18,21,38,77]。

2.2.3.2肩胛肌力量训练

适当的肩胛肌力量和肌力平衡对于稳定肩胛骨,提供正常的肩肱节律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有不正常肩胛肌激活模式、肌力弱、疲劳或损伤导致正常肩胛骨运动三维顺序破坏,就会降低肩关节复合体的功能,使损伤风险增加。引起和控制肩胛骨运动的肌肉主要包括斜方肌、前锯肌、肩胛提肌、菱形肌和胸小肌。在康复的力量练习中,主要针对前锯肌和中、下部斜方肌。

1.前锯肌力量训练:前锯肌具有前伸、上旋和下降肩胛骨的功能,与胸小肌外展肩胛骨,与上部和下部斜方肌上旋肩胛骨。前锯肌也帮助稳定肩胛骨的下角和内侧缘,防止肩胛骨的内旋(翼状肩)和前倾。在肱骨抬高中,它参与正常三维肩胛骨运动的所有部分,包括上旋、后倾和外旋[66,73],是预防翼状肩和肩胛骨前倾的重要因素[28]。

在前锯肌激活中,主要集中在对各种俯卧撑姿势的研究中。前锯肌的激活主要受身体承受的重量、支撑平面的稳定程度的影响,此外,肘关节屈伸的角度、肩关节姿势等也会产生影响。

身体承重对前锯肌激活的影响。有研究表明,承重负荷的增加和肌肉肌电活动的增加有高度的相关性[37]。各种各样的俯卧撑动作通常分为撑墙俯卧撑、膝跪地俯卧撑、标准俯卧撑和某一肢体抬起的俯卧撑。前锯肌的活动性在撑墙俯卧撑中最低,在膝跪地俯卧撑中表现出中等活动性,在标准俯卧撑和脚抬起俯卧撑具有高度活动性,其中,脚抬起俯卧撑具有最大的活动性。不同的俯卧撑动作身体承受的重量不同,肌肉激活程度也不同,因此,遵从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俯卧撑动作[22,32,67]。进行俯卧撑时,当肘完全伸展后肩胛骨完全前伸出现时,前锯肌的活动性最大[67]。此外,Lunden等[70]报道,在撑墙壁俯卧撑运动中,存在显著性的肩胛骨内旋和下旋,这种肩胛胸和盂肱运动模式的改变会导致肩峰下空间减少或肩袖的内在撞击综合征。因此,撑墙壁俯卧撑不适宜于伴有前锯肌肌力弱的肩关节功能障碍病人。

支撑平面的稳定性对前锯肌激活的影响。康复中常使用不稳定平面来提高本体感觉和增加肌肉的活动。但是,支撑平面的改变对于肌肉的激活还存在争议。Park等[79]在健康人群身上测试稳定和不稳定平面俯卧撑对前锯肌的激活,发现,下部前锯肌的活动在不稳定平面显著增加。他们认为,在不稳定的支持面上可以产生神经肌肉系统的更大募集和肌肉的激活。Lee等[63]和Jeong等[44]的研究也与其研究结果一致,发现不稳定平面对于前锯肌的激活更加有效。然而,也有研究结果显示,稳定与不稳定平面的俯卧撑前锯肌激活没有显著性差别。Kim等[55]也比较了膝盖跪地俯卧撑在静态稳定平面、静态不稳定平面对于前锯肌的激活。结果显示,静态稳定和静态不稳定对于前锯肌的激活没有显著性差别。还有研究报道,不稳定平面会使前锯肌激活显著性降低[82]。

此外,也有研究显示,肩胛平面抬高也产生高度的前锯肌激活[48],但是,肱骨抬高却增加了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风险[20,88]。综上所述,标准的俯卧撑是锻炼前锯肌的最佳的动作。当不能进行标准的俯卧撑时,可以先从撑墙俯卧撑开始,逐渐过渡到膝跪地俯卧撑,标准俯卧撑、某一肢体抬起的俯卧撑。

对角线运动、仰卧向上肩胛骨冲拳、肩部推举、外展内旋和外旋、动态拥抱等[19,22,27,35,38,54,74,77]也可以产生前锯肌的激活。

2.斜方肌力量训练:斜方肌分为上、中、下3部分。上部斜方肌的一般功能包括上旋和上提肩胛骨,也通过牵拉锁骨居中和上旋使肩胛骨前倾[47],这可能使肩峰下空间减小,增加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风险[34]。中部斜方肌后拉肩胛骨,下部斜方肌上旋和下拉肩胛骨。此外,在肱骨抬高中,下部斜方肌的下中部也帮助后倾和外旋肩胛骨[66],减小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风险[32,68]。病人肩胛肌不平衡,选择性激活弱的部分,减少过度活动的肌肉是减少不平衡的重要部分。而在肩关节功能障碍中,常伴随上部斜方肌的过度激活,中下斜方肌和前锯肌激活减少。因此,在肩关节康复方案中,主要加强中部和下部斜方肌的力量练习,减少上部斜方肌的激活。

Ekstrom等[27]的研究指出,与下部斜方肌纤维走向一致的过头举可产生最大中、下部斜方肌激活,上部斜方肌激活减少,产生相应较低的上部斜方肌/中部斜方肌、上部斜方肌/下部斜方肌比率。Ha等[33]比较了在肩胛骨上回旋的最后阶段,俯卧肩外展°上抬,腰锁定肩外展°上抬,腰锁定肩外展°上抬姿势对前锯肌和下部斜方肌的激活。腰锁定肩关节外展°上抬与其他动作相比,引起显著性较大的下部斜方肌激活。Arlotta等[6]比较了背阔肌下拉、俯卧划船、俯卧V字举(°)、后飞和改良俯卧眼镜蛇对斜方肌的激活。结果表明,改进俯卧眼镜蛇和俯卧划船最有效地加强中、下部斜方肌力量的运动,可以最小化减少上部斜方肌的激活。综上所述,肩关节外展大于°可引起中部和下部斜方肌激活,但是,肩外展可引起肱骨抬高,造成肩峰下间隙变小,产生肩峰下撞击的风险,同时也会产生较大的上部斜方肌激活。改良俯卧眼镜蛇可避免肩关节抬高,同时减少上部斜方肌的激活,是加强中下部斜方肌的最佳运动。在康复训练中还应控制运动强度和训练的角度,做到循序渐进。

2.2.3.3下肢和核心肌群练习

动力链原则把人体看作是一系列紧密连接的链接和部位,身体某一部分的移动将影响其近端或远端部分。过头运动最终力量的产生不只是由于上肢的贡献,有效的远端运动还涉及近端核心肌肉的激活模式。躯干和臀肌肌力弱或限制其运动会改变过头投掷运动员所需要的正常激活模式,产生远端关节功能障碍。网球运动员膝关节屈曲角度的改变会减少躯干和臀的贡献,导致肩关节和肘关节负荷和损伤增加[15]。SLAP损伤的运动员表现出髋关节无力或是紧[16]。Kaur等[51]的研究也证明,在向前冲拳运动中,同时募集下肢和躯干的肌肉会增加前锯肌的激活。Kanik等[50]的研究也表明,肩胛肌肉的耐力和核心肌群之间存在联系。然而,这种联系的本质还需进一步研究。促进适当的力量从身体部分转移到上肢就要顺序性激活躯干、骨盆和下肢肌肉[34]。因此,在肩关节康复训练中,不能忽略核心和下肢肌肉的力量练习。

3展望

体能康复训练已广泛应用于运动损伤的预防以及康复之中,对于运动员尽快恢复到损伤前水平、恢复竞技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本研究基础上,通过调查运动员既往运动损伤发病史,并在功能评估和运动生物力学测试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运动方式特点、运动伤病复发率、种族和性别差异,确定薄弱环节和运动损伤发生风险,最终可构建有机、高效、完整的康复体能训练体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okkma.com/mbyzl/1321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