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条干

推荐1推荐应用CEAP分类法作为标准的描述性分类工具以评估CVD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I,B)

推荐2建议选择下面的评分系统的某一项或多项以评估慢性静脉病:VCSS评估临床严重程度,VSDC对病理生理及解剖进行评估,VDS对功能进行评估,Villalta-prandoniscale评估PTS严重程度。(IIa,B)

推荐3建议同时使用通用的及疾病特异的评估工具对慢性静脉病进行全面评估。(IIa,B)

推荐4利用通用工具,分别以SF36及EuroQol-5D中的生理要素指标,对疾病严重程度及负担进行评估切实可信。

推荐5建议利用疾病特异的工具,以Aberdeen静脉曲张调查表,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调查表或静脉功能不全流行病学及经济学调查表,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IIa,B)

推荐6推荐在检查前,采集慢性静脉疾病史,特别是特征性症状,血栓栓塞前驱病史及相关药物摄入史。(I,C)

推荐7应该进行体格检查,了解静脉曲张、水肿及皮肤改变。(I,C)

推荐8不再推荐对慢性静脉病患者进行传统的诊断性测试,(trendelenburg,perths等)。(III,B)

推荐9推荐依如下标准确定静脉功能不全:浅静脉系统、股深静脉及腓肠肌静脉返流时间超过0.5s,股总静脉、股静脉及腘静脉返流时间超过1s,穿通支静脉返流超过0.35s。(I,B)

推荐10对慢性静脉病患者,不推荐进行连续波多普勒检查。(III,B)

推荐11推荐对疑似慢性静脉病患者,为合理地评估特异静脉解剖,明显返流点及返流模式,首选诊断性检查为超声多普勒。(I,A)

推荐12对疑似腹盆腔静脉病变,推荐先行超声多普勒,随后进行静脉造影、CTV、MRV检查。(I,C)

推荐13推荐以超声多普勒评估复发的静脉曲张,以明确复发的原因。(I,C)

推荐14可以考虑把容积描记作为评估静脉功能不全的定量参数。(IIb,C)

推荐15不推荐把足容积作为慢性静脉病的常规诊断工具。(III,C)

推荐16若其他诊断工具无法明确诊断,可以考虑行静脉造影(主要用于诊断腹盆腔静脉病)。(II,B)

推荐17为评估血栓后综合征或疑似其他原因的下腔静脉阻塞,推荐行下肢及腹盆腔静脉超声多普勒(只要条件许可)。(I,C)

推荐18对持续静脉高压(C3-C6,有静脉性跛行;耻骨或腹壁有静脉侧枝或静脉曲张快速复发),伴或不伴有DVT,应考虑进一步检查,包括髂V、下腔V成像(IIa,C)

推荐19若存在腹股沟以上静脉病变征象,推荐行MRV或CTV。(I,C)

推荐20若不适合行MRV及CTV,应考虑行IVUS,以明确及治疗髂腔段静脉阻塞。(IIb,C)

推荐21为了促进静脉溃疡愈合,应考虑使用伤口敷料。(IIb,A)

推荐22为促进静脉溃疡愈合,首选含锌敷料,其次选择卡地姆碘。(IIb,A)

推荐23推荐对有症状或体征的慢性静脉病患者使用弹力袜——有效的治疗模式。(I,B)

推荐24对慢性静脉病患者在等待进一步检查期间,可以考虑暂时选择弹力袜治疗;对不能接受侵袭性治疗的患者,弹力袜是一项确定性的治疗方法。(IIb,C)

推荐25对慢性静脉溃疡患者,推荐以压力绷带及行走运动作为基础治疗模式。(I,A)

推荐26为促进溃疡愈合,应考虑踝水平压力至少保持在40mmHg。(IIa,B)

推荐27推荐以弹性或非弹性压迫带作为静脉性溃疡的基础治疗模式,同时还要考虑采取积极静脉干预的可能性,并防止溃疡不再复发。(I,B)

推荐28对有症状的患者,若标准治疗方法(如弹力袜)没有指征或失败,推荐间歇气压压迫治疗。(I,A)

推荐29经过标准治疗6月后无效的静脉性溃疡患者,应考虑间歇性气压治疗。(IIa,A)

推荐30浅静脉手术、腔内主干消融或硬化治疗后,推荐压迫治疗。(I,A)

推荐31不推荐把踝关节制动-物理治疗(physiotherapy),作为一项能促进静脉性溃疡愈合的方法。静脉性溃疡应尽可能地多活动。(III,A)

推荐32静脉性溃疡患者,因为急性炎症无法忍受压迫治疗,或休息期间压迫治疗的辅助方法,应考虑抬高患肢。(IIb,C)

推荐33为减轻慢性静脉病患者的水肿,应考虑腿部按摩,作为辅助治疗。(IIb,C)

推荐34慢性静脉病引发的水肿或疼痛,应考虑给予静脉活性药。(IIa,A)

推荐35舒洛地特(sulodexide)及微粒化纯化黄酮类颗粒应考虑作为静脉性溃疡接受压迫治疗患者的辅助用药。(IIa,A)

推荐36对腿部静脉溃疡患者,不推荐常规使用含锌药物、口服抗菌药、七叶树籽提取物及己酮可可碱。(III,B)

推荐37不推荐以乙酰水杨酸作为促进静脉溃疡愈合的常规用药,但在顽固性溃疡中可以考虑使用。(III,C)

推荐38不推荐将液性或泡沫性硬化剂作为隐静脉功能不全引发的慢性静脉病(C2-C6)首选治疗选项,可以考虑作为选择性病人的一线治疗(primarytreatment)。(III,A)

推荐39推荐泡沫硬化剂作为隐静脉功能不全所致的C2-C6患者的次选治疗选项(secondchoicetreatment),主要针对不适合外科或腔内消融的患者。(I,A)

推荐40对静脉曲张复发,年老或虚弱的静脉溃疡患者,应考虑泡沫硬化剂作为一线治疗(primarytreatment)。(IIa,B)

推荐41治疗毛细血管扩张及网状静脉曲张,应考虑液性硬化治疗。(IIa,B)

推荐42治疗毛细血管扩张,只有硬化治疗不适用时,才考虑经皮激光治疗。(IIb,C)

推荐43治疗大隐静脉返流所致的有症状体征的慢性静脉病,腔内热消融技术优于外科治疗。(I,A)

推荐44治疗大隐静脉返流所致的有症状体征的慢性静脉病,腔内热消融技术优于泡沫硬化治疗。(I,A)

推荐45治疗小隐静脉返流所致的有症状体征的慢性静脉病,应考虑腔内热消融技术,小隐静脉入路不得低于小腿中段。(IIa,B)

推荐46对完全无并发症静脉曲张(C2,C3),推荐外科治疗取代保守治疗,以改善症状、美观及生活质量。(I,B)

推荐47假如选择外科治疗返流性隐静脉,推荐高位结扎及抽剥,以取代单纯高位结扎。(I,A)

推荐48自隐股静脉交汇处2cm以远,外科抽剥隐静脉可以考虑。(IIb,B)

推荐49若行高位结扎,应考虑大隐静脉残端缝扎,植入PTFE垫片或缝合筛筋膜,以减少隐股交汇处新血管化效应。(IIb,B)

推荐50为减少术后副作用,外科治疗大隐静脉返流,应考虑应用肿胀麻痹液。(IIa,C)

推荐51进行返流隐静脉主干腔内热消融术,应考虑同时行曲张静脉切除。(IIa,C)

推荐52治疗属支曲张静脉,应考虑门诊静脉切除。(IIa,C)

推荐53对较轻的曲张静脉(C2,C3)应考虑单纯曲张静脉切除,而保存隐静脉主干。(IIa,B)

推荐54有CHIVA经验的医师主刀,可以考虑CHIVA治疗慢性静脉病。(IIb,C)

推荐55为减少切口数目,可以考虑以刨吸术(低摆动速率,多注射肿胀液)取代曲张静脉切除。(IIb,C)

推荐56对临床相关性慢性髂-腔或髂-股静脉阻塞或有症状的非血栓性髂静脉病变,应考虑行PTA及大口径自膨支架植入。(IIa,B)

推荐57对慢性深静脉阻塞,不推荐单纯行PTA。(III,C)

推荐58对慢性深静脉阻塞,PTA后应考虑支架植入。(IIa,C)

推荐59不推荐Bypass作为深静脉阻塞的标准首选治疗选项。(III,C)

推荐60深静脉阻塞与返流并存时,应考虑先治疗阻塞。(I,C)

推荐61若无深静脉阻塞,浅静脉返流彻底治疗后,外科纠正深静脉返流只适用于慢性静脉病症状体征严重持续的患者。(IIb,C)

推荐62除非慢性静脉病临床症状体征严重患者,不推荐外科治疗深静脉返流。(III,C)

推荐63对有症状的静脉曲张复发者,应考虑腔内热消融、超声引导下泡沫硬化治疗或曲张静脉切除。(IIa,B)

推荐64对于复发的静脉曲张,不推荐首选广泛的再手术(包括腹股沟或腘窝再探查)。(III,B)

推荐65应考虑选择改良的汉堡分类系统对CVM进行分类。(IIb,B)

推荐66由先天性静脉畸形引发的慢性静脉病症状体征,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考虑保守治疗。(I,C)

推荐67CVM、KTS及PWS严重病人,潜在的干预应由专业中心的MDT讨论决定。(I,C)

第一章概述

CVD一词用于描述外周静脉系统异常所引发的肉眼可见变化或功能性改变。可以介定为:长期存在的静脉系统形态或功能异常所展示的症状和/或体征,这些症状、体征提示必须进一步检查和/或管理。

CVD在成人群体中的发病率高达60%,特别好发于发达国家人群。CVD是病人贫困及医疗资源消耗的主要原因。

尽管CVD的病理生理了解尚不完全清楚,普遍接受慢性静脉高压是静脉性皮肤改变及溃疡的主要原因。全面完整地理解该病的发展过程及临床表现是评估及管理CVD患者前提。

1.1历史

1.1.1病理生理

古时代,偶尔有涉猎静脉问题的记载,公元前-,希波克拉底陈述下肢溃疡不适宜站立。年,西班牙解剖学家,Vassaseus描述了静脉瓣及其功能。17世纪初,Harver发表了静脉循环生理学。Malpighi论证了毛细血管存在并与动静脉沟通。同个时代,Brodie描述了CVI症状及体征。年,Lower描述了搏动性动脉结果推动静脉回流及肌泵的作用。年,Valsalva描述了呼吸运动促进静脉回流。年,Trendelenburg提出经典试验能区别深浅静脉返流/回流问题。年,Perth提出Perth试验能证实深静脉是否通畅。二个试验都要使用压迫带。Linton引入行走状态静脉高压是晚期或严重CVD的基本病理生理概念。

1.2治疗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推荐曲张静脉穿刺后加压治疗。年后,Celsus利用专用钩提出曲张静脉并撕断(avulsiontechnique)。年,法国外科医师Pravaze发明了针筒、针头技术,随后Petrequin引入了曲张静脉硬化治疗。年,Smith报告硬化技术疗效不满意,导致硬化技术退出。年Orbach引入“air-block”技术,从而奠定了硬化治疗先驱者的地位。年,Trendelenburg主张大腿中段隐静脉主干结扎可以控制远端静脉曲张,当时大多数术式:外抽剥术。19世纪初,Mayo及Babcock提出内翻式抽剥术。年Oesch提出“Pin-stripping”技术(沿标记进行抽剥)。

年弹力袜问世,工程师Jobst自己患静脉性溃疡,他自己注意到在池中洗澡时,腿部的症状会缓解,并认为增加水的深度存在“愈合”的成分,这就是压力梯度弹性袜发明的“灵感”来源。

1.1.3近50年发展

Bypass技术,包括Palma手术,Gloviezki手术,用于治疗慢性髂股静脉阻塞。Eklof取栓+远心侧临时动静脉瘘治疗急性中央型DVT。Kistner及Raju进行了瓣膜重建及瓣膜移植手术。Hauer引入SEPS(subfascialendoscopicperforatorsurgery)技术(年)。年,Okrent报道静脉系统PTA,年,Semba报道静脉系统Stenting技术疗效更持久。两者都主张先进行CTD治疗。CVI患者选择Stenting处理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被普遍接受。

20世纪90年代,利用热消融、化学消融或机械化学消融治疗主干静脉曲张很普及,这些技术的早期工作可以追述到20世纪60年代的电针烧灼曲张静脉技术。

1.2流行病学

临床报告,一般按CEAP分类中“C0-6”级别(见2.2.1)来报告各级别的发病率。随时间推移各级别演变,它们与性别、年龄、肥胖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依照是否存在危险因素,CVD发病率不一样。本世纪最新、最全面的流行病学研究将要发表。毛细血管扩张症(也称spiderveins)(C1)影响80%人群。C2(静脉曲张)发病率20-64%。更严重的静脉病(C3-6)属于CVI,影响5%人群。C5-6发病率1-2%。

1.2.1危险因素

1.2.1.1年龄多个研究显示年龄是静脉曲张及CVI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1.2.1.2性别C2多见于女性,发病率成年女性13.9-46.8%,男性11.4-29.3%。C3的发病率4.5-13.6%,C4-6发病率占3.6%-12%。无妊娠女性C2发病率与男性类似。

静脉曲张年发病率2.6%(女),1.9%(男),随年龄增加,性别的影响逐渐减少。性别对CVI影响无差异。

口服避孕药或激素替代治疗并不增加静脉曲张的危险。最近一组大范围的研究没有显示妊娠会影响GSV返流。

BonnVein研究显示一半人群有静脉曲张症状(49.1%男性及62.1%女性),且随年龄逐渐增加。症状主要反映深静脉病变,女性病人更多见。

最近一次全球性流调研究显示,有症状C0病人多见于男性,C2-C3多见于女性。C4-6分布无性别差异。

1.2.1.3肥胖BMI30,CVI明显增高,男、女ORS分别6.5、3.1.肥胖本身会促进静脉功能不全。

1.2.1.4家族史许多研究显示阳性静脉曲张家族史与静脉曲张有关联,但尚无法从遗传方面做出解释。

1.2.1.5种族目前尚缺这方面资料,似乎不明显。

1.2.2返流发病率

Edinburgh静脉研究,例,观察返流与症状关系。返流的定义为返流0.5秒,依此标准,无返流为36.5%,1/3的返流限制于浅静脉系统。深浅静脉返流并存则临床症状更重。CVI随年龄而增加。浅静脉返流主要见于女性而深静脉返流主要见于男性。

1.2.3静脉曲张进展

C6发病率0.1-0.5%,但不能否认静脉功能不全逐渐加重的趋势(C0→C6)。静脉曲张(C0-3)变成CVI的发病率4%/年。

1.3解剖

1.3.1下肢浅静脉解剖

GSV全程行走隐筋膜构成的隐筋膜室内,取B超横断面能清楚显示隐筋膜——Egyptianeye。大隐静脉室通常只走一条主干,极少有双大隐静脉(1%)。

距离隐股静脉交汇处远心侧2-3mm,有GVS终端瓣膜,再向远心侧2-3cm有次终端瓣膜。大隐静脉重要属支都有静脉、前/后附属GSV经常出现,与GSV平行,行走于大腿独立的隐筋膜室内。

SSV升支行走于腓肠肌后内侧,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在腘窝内,SSV主干注入腘静脉,这是最常见的的方式,少数情况小隐静脉没有注入腘静脉,而是继续向上,最终注入股静脉或大隐静脉。大小隐静脉间的联系叫“intersaphenousveins”。“Gia   关于粘合剂注射的科学论据尚缺乏公开发表的资料。Steam消融一年后的效果似乎与其他热消融术相近,但中远期的效果有待观察。

4.7.1静脉腔内热消融

引言两个最常用的EVTA:EVLA及RFA,有6个荟萃试验,31个RCTs试验,6个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7个前瞻性临床试验及1个技术述评。

4.7.1.1大隐静脉EVTA的技术相似。在超声引导下进行,激光光纤或RFA导管送达隐股交汇处远心端1-2cm处;肿胀液注射到大隐静脉周围,局麻药浓度非常稀,含少量碳酸氢盐及肾上腺素。尽可能排空静脉血。在后撤导管的光纤同时,能量释出到静脉管内,引发静脉壁内皮不可逆热损伤。推荐术后压迫(见4.2.4),压迫持续时间没有明确界定。

疗效EVLA的闭合率77%-99%/1年,与外科(高位结扎+抽剥)相比,疗效没有明显差异。但也有报道外科手术后复发较EVLA高(20%:4%,1年;7.4%:0%,2年)。隐股交汇处新生血管是曲张静脉复发的重要原因。这种现象更常见于RFA术后,其次分别为住院手术、EVTA。荟萃分析显示,RFA、EVLA及外科手术效果一样,引发各种术式效果不一的结论可能与激光波长不一,使用Closureplus型号的射频导管及对治疗失败的定义不一样等有关。

安全性三种术式的安全性无差别。

EVTA的DVT发生率0.2%-1.3%,RFA组术后发生DVT似乎高于EVLA组。近期荟萃分析主要是评价老式RFA技术及头端裸光纤及短波长激光的疗效。SFJ区域的血栓延长(常称静脉腔内热诱发血栓形成)只见于少数病例,占EVTA的0.3%-7.8%。EVLA术后PE发生率0.0%-3%。血栓延及CFV建议抗凝治疗,但常规预防性抗凝一直没有肯定,有待更多研究。

血栓预防只适用于高危病人(VET史、易栓症、肥胖、制动、肿瘤及老年人)。血栓危险的权重应该通过专业评分表进行估值,如Capriniscore。鼓励病人尽早活动以减少VET并发症发生。

副作用EVTA术后并发症不多见,根据报道有血栓性静脉炎(7%),热损伤(1-2%),淤青肿、色素沉着(5%),感觉异常(1-2%)及血肿(0-7%)。相比于EVTA并发症,外科治疗的并发症更多见,伤口感染(2-6%/外科:0%/EVTA),血肿(5%/外科:2%/EVTA)。EVTA术后疼痛更轻,淤青肿更少见,恢复更快,静脉腔内治疗术QoL相同或更好,血栓性浅静脉炎,RFA明显高于外科手术。

EVLA不同波长与光纤为了减少EVLA并发症,引入了更高激光波长及不同头端的光纤,理论上,与较高波长的激光(,,nm)相比,较低波长激光(,,,nm)较少被载色体(chromophores),如血红蛋白、水、蛋白质吸收。

临床上使用较高波长激光闭合率(97-%)较一致,术后疼痛轻。只有一个随机对照试验,比较高/低波长激光的疗效差异。绝大多数研究报告应用较高波长,较低能量,依照结果及潜在副作用,很难描述静脉闭塞情况,使用裸光纤释放出的能量不均匀,可能引发静脉壁穿孔及周围组织破坏。新光纤能增加受热表面积,使单位面积能量密度降低,故有效性及安全性更好。

RFA与EVLARFA与EVLA静脉的闭合率一样,但RFA术后疼痛及淤青肿更低,恢复正常活动更早或一样。

由于技术及器具不断更新换代,尽管各自疗效不断提高,但确无这方面随机对照的资料。

UGFS与EVTA/surgery比较泡沫硬化治疗优势在于其简单,不要打肿胀液,便宜,可重复,也方便。UGFS的并发症包括色素沉着,血栓性浅静脉炎,matting,及注射点疼痛,少数病人出现神经事件,如视力紊乱,偏头痛,中风。

Mgers等报道,UGFS的I/II期成功率分别为52.4%,76.8%,效果不如外科手术,但副作用明显低于外科手术。

UGFS隐静脉闭合率低于EVTA,但疼痛轻。

EVTA治疗大隐静脉返流的效果取决于精湛的技术(如术前超声评估,导管位置精准,肿胀麻痹液注射到位,规则的后撤速度),靶静脉血尽可能排空也很重要。

4.7.1.2小隐静脉EVTA治疗小隐静脉早中期疗效佳。与经腓肠肌中段水平入路相比,经外踝入路有较高的感觉异常,原因是在腓肠肌远侧,腓肠神经与SSV伴行。与大隐静脉EVLA相比,小隐静脉EVLA有较高的部分感觉异样。基于解剖复杂性,隐腘静脉交汇处高位结扎+抽剥SSV不易做到。

与外科手术相比,EVTA闭合SSV疗效更好,并发症较少。

UGFS治疗SSV功能不全是一项替代(alternativeto)EVTA及手术的选项,有两篇文章报道UGFS成功率82-%,静脉炎5%,色素沉着24%,没有相关的RCT试验。

4.7.2静脉腔内机械化学消融

引言最近,有一种杂交技术(双损伤)用于治疗浅静脉功能不全,通过旋转导管带动导丝引发血管内腔机械损伤,同时注射静脉硬化剂引起化学性消融,该技术当前处于研发阶段,最佳的硬化剂用量有待观察。

科学论据:只有二个队列研究,6个月闭合率96.7%,副作用似乎轻微。

4.8浅静脉外科手术

多年来,外科手术一直是治疗CVD的金标准。

4.8.1高位结扎伴/不伴抽剥

科学证据:外科治疗DVI的疗效优于保守治疗。REACTIV试验,例接受压迫治疗,或高位结扎+远侧浅静脉抽剥,2年后,外科手术组症状缓解更明显,更美观,QoL更好。

比较HL/S(highligationwithstripping,HL/S)与单纯HL的疗效,随机试验,cases,legs,必须再手术分别6%(HL/S)及20%(HL)。一个研究显示HL+大隐静脉硬化剂闭合,4年后,显示复发率明显高于HL/S,美观评估也是,HL/S组优于HL+硬化剂组。抽剥组,隐静脉反流证据(CWDoppler)更低。通过“aggressiveandextensive外科处理返流静脉及返流源头,取得更好的疗效。HL/S疗效优于单纯HL。

RCT实验显示以不吸收线鞘内包埋GSV残端,出现新血管再生明显减少。

肿胀液技术引入,使传统的HL/S技术更微创。效果与热消融技术或泡沫硬化剂技术相当。

非对比前瞻性研究显示使用等渗碳酸氢钠作为肿麻液局部麻醉减少外科手术中疼痛及提高手术价效关系。

由于静脉腔内处置疗效好,该类处置并没有进行HL,抽剥隐静脉也描述了没有HL。回顾性研究显示没有HL地抽剥隐静脉,3年后,新血管化及SFJ返流率低(分别为0.9%及0.18%)。一个RCT实验,随访8年,没有HL的抽剥较HL/S复发率明显降低(9.8%vs29%,p=0.)。

有几个关于HL/Svsendovenoustechniques(EVLA,RFA,foamsclerotherapy)的RCTs实验。Rasmussen等报道局部肿麻液注射,内翻式抽剥的HL/S与EVLA,RFA,泡沫硬化治疗差异,结果显示术后第10天疼痛评分值RFA及泡沫硬化组明显低于HL/S及EVLA组;且恢复正常活动及工作所需时间也更短;3年后各组病人VCSS、AVVQ评分及复发率无差别。结论是,除了HL/S及EVLA两组术后较疼痛及费用较高外,疗效上四组无差别。

除非因为财政或其他原因无法获取静脉腔内技术,根本无证据继续推广HL/S。另一方面,HL/S的中期疗效不差于新的技术。

4.8.2静脉切除术

科学证据,年Muller描述了门诊静脉切除术,利用小切口,使用hooks及蚊式钳切除或扯离曲张静脉。许多作者报道了门诊静脉切除是安全、起效快的术式。

静脉切除术可以作为抽剥或静脉腔内消融治疗主干静脉返流的辅助术式,或作为治疗曲张静脉的独立术式。

随机研究显示,门诊静脉切除,随访1、2年,复发率较液性硬化剂注射+压迫的更低(分别1/48:12/48、1/48:18/48,p0.01)。

一些报道仅限行SV热消融而不治疗属支静脉曲张,短期随访3-9月,需要II期治疗残余静脉曲张(泡沫硬化剂、静脉切除、抽剥)只有17-62.5%。相反,另一个前瞻性研究,67例病人一期行EVLA+静脉切除,发现1-12周需要附加硬化治疗或静脉切除仅4%。另一个随机研究,50例,分为单纯EVLA组及EVLA+AP(ambulatoryphlebectomy,AP),显示术后3个月,EVLA+AP需要二次处理明显低于单纯EVLA组(1/25vs16/24,p0.),且VCSS更低,AVVQ评分更好。

4.8.3局部麻醉下门诊选择性曲张静脉消融术

引言局部麻醉下门诊选择性曲张静脉消融术(TheAmbulatorySelectiveVaricesAblationunderLocalanaesthesia,ASVAL)是基于静脉曲张是由下而上或多点局灶性进展的理念,是一种保留隐静脉主干的静脉切除术。按照上行理念,静脉曲张始于皮下静脉,相当于隐静脉室(saphenous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okkma.com/mbyzl/11255.html

------分隔线----------------------------